首页 -> 2006年第4期

感性语文刍议

作者:任奇峰




  中学语文是基础性的语文学习,不用灌注很多高深的理论知识,不要将之上升成理性知识,要少做理论归纳,应诉诸学生的感性,要培养他们的语言感觉,让他们用感觉去感知,用心去体悟,言语可以感知,章法和风格可以模仿,意义也可以去感知。语言文字记载知识的同时,还刻画形象、表达情感、传递观点态度。形象是感性的,可以感知,情感是具体的,可以感知,观点态度也是可以感知的。理解它们并不需要一套分析的理论,需要的只是丰富的感性。
  但是,今天我们发明了太多的词法、句法、文法、教法、学法、作文法,课堂教与学都在围绕这些在兜圈子,甚至以这些为教学目标,脱离生动可感的文字现实,进行形而上的高空翻滚,在文字现实和受体(学生)之间铺设道道迷津。
  比照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教师“启发”,学生“涵泳”,识字再识字,读写再读写,其教学原则简洁,教学方法古朴,教学步骤粗犷。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有几个优点:课堂开放,有思想,不重教法。古人识字发蒙之后,就走上了读书、明理、踏访、求证的路,直接从前人的文本中去学去悟,工具与“道”可以得兼,传授者不使用知识术语。把语文切碎成诸多知识点画成知识树,把很多体悟的东西变成分析的和讲解的,把本无定势的东西变成步骤和方法,这些都脱离语文的本位。很长时间以来,教法一直在语文教学研究中取强势,这不够尊重学生个体,教法越缜密越精细,学生越被动,学生离语文本位越远。
  感性语文强调直接走近意义。知识信息,诸如典章文物服饰器玩艺术流派现代科技等等,是感性语文竭力要占有的;情智的内容,也是感性语文直接要体悟和默化的。感性语文确立学生为感知主体,将学生和老师从术语中解放出来,还语言文字本来的生动和活泼,抛弃抽象枯燥玄乎,还语文以真身,还老师以真身,回到文字的质感上来。感性语文是开放的语文学习,开放课堂和开放学习材料。将老师从45分钟的独角戏和课堂表演中流放,使处理好个别精讲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将课堂延伸到图书馆、电影院、街头,让学生从书、刊、报、影视、宣传栏及周围的生活现实中学习语文,感性语文,让学生做大量的阅读堆垒,广泛接受别人的思想,形成个性表达,形成有思想的表达。感性语文鼓励教师进行个性教学,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知识联结,用自己的思维品质影响学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千人一面。感性语文提供给学生广阔的文化背景知识,贴近现实人生。
  感性语文要求教师注意到现代学科的互相渗透、语汇系统互相借用换用这一现实,注意人们正在用新的语言体系表达、思考一切;感性语文还要求教师能帮助学生解决接触各种感性材料时产生的困惑和问题,因而教师就应该是知识广博而深厚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时时自耕自翻,二茬三茬地收获积累,与时俱进,读文化史、科技史、宇宙史。感性语文呼唤建立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测评的新的手段,它将阅读总量、摘录总量、思考总量作为一个重要的量值,它特别强调学生的阅读实践和表达实践。
  语文学习不外乎模仿、反复、迁移和内化,不外乎阅读浏览、占有材料和剪辑处理材料。材料在低层级可提供文本格式、语体特征的信息,次之,提供知识信息,在较高层级传达思想和情感,包括审美的内容。不以传播语知为主的语文学习并不排斥基本知识的学习,基础语文知识,只会作为简单而又基本的知识信息提供给学生。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很多的讲解内容都可以变为更严谨更规范的阅读内容,当然,也可将文字材料有意识地变为规范的有声材料,以达到口头表达训练的目的,这里只是一个转换和训练重点的问题。
  直接的、感性的、大量的语文学习是感性语文的特质。感性语文把握语文的质感,回到语文本位,对语言现象进行直观的感知,对意义综合体也进行直观的感知。
  感性语文作为一个概念可能刚刚提出,可很多名师实际上已在进行操作实验,并取得了一些让人瞩目的成就。“读读讲讲议议练练”,这是课内的感性语文运作;魏书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和表达,并将之扩展到了课堂外,他外出的时候学生仍在自主地感性地学习语文;“四本教学法”抓摘记本、练笔本、日记本、笔记本,特别强调学习和表达,直接在进行感性的语文学习。感性语文也在近些年来高水准的测评中现形,这说明专家们的头脑里也有感性语文,高考语言基础知识部分的题干中只涉及言语现象,从不问及知识概念。
  感性语文的运作,跟很多别的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下的语文实践一样,最终都要经由教师的策划导演,作用于学生身上并且在学生身上外显出来。感性语文首先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全面地生动起来,同时,较以往的语文学习而言,简洁明快有效起来。各种文字材料、图声材料、现场情景都会刺激学生的感官,但最终要落实到文字上来。学生在广阔的言语背景里学习语文。
  关于阅读,叶圣陶曾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有限的课内精读是为大量感性阅读开道的。教师虽人在做着精读的工作,心却想着学生的大量泛读。阅读材料本身相当重要地制约着材料阅读者的思智。阅读学习材料最好是资料性的,是学生能加工、转化、消化成为自己养料的东西。大量的感性积累,甚至包括对尺牍式材料的堆垒,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可以把课堂比做示范田或实验室。魏书生用1/3学期学时完成了课本教学,腾出的时间就是让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海洋里的。
  阅读材料包含的信息问题不容忽视。从学生阅读心理上来分析,一般情况下学生已经能用感官把握语段的多方面信息,而课堂教学只传播一种惟一的正确的信息,这从现代阅读理念来看,是一个错误。
  阅读材料具有丰富的含义,阅读者能感悟到哪一层级的含义是阅读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丁在解释阅读《神曲》的方法时说,读者应当意识到意义的四个层次:(1)文学的或历史的层次,这是实际要碰到的;(2)道德意义;(3)寓意;(4)神秘的意义。但丁说除第一层次外,其他各层次均可理解为是寓意。当然,这里说的是中学阅读材料中含义最丰富的一类课文材料,不指应用文体。另外,材料的语言有多种,文学语言截然不同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在不同语言类型的阅读材料里,其意义把握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词语的意义一定是语境义,即材料中的意义。奥斯汀的分类(《如何使用字词》,1962):一是“非特别表达方式”,如陈述、劝告、请求、允诺、警告、建议时所用的词语,说话者对此负责;一是“完全特别表达方式”,如“我答应上周六带你看电影”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是并非真的答应,说话者是有意利用语言应有的规则进行规则的亵渎。奥登格和理查兹在《意义的意义》中将“意义”分为认识意义和情感意义两类。认识意义指名称、含义、特征义,“狐狸”有的特征义是狡猾。引起读者感情反应、情感趋势的是情感意义,即一个词语是会召唤出某种情感的。说感性语文将学生心灵和材料意义直接连通起来,应该是恰当的。感知形式是为了意义。
  关于阅读的方法问题,要树立现代阅读观。整体阅读(抓整体,先主要,后次要)、检索式成块阅读、研究性阅读能满足不同的阅读需求。在中学阶段比较基础的阅读实践中,数量几乎就是一切。在语文教学里,学生没有垫底的语言背景,教师的传授就是空洞的,你说着他没反应,那还是拉倒吧。
  关于表达。大量的摘录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表达训练;其次,讲究在兴趣驱动下自由写作,以熟练自己的表达。表达一旦熟练了,就可以进一步提出技巧和思想表达的要求。书写实践,在量上也要谋求最大值。感性语文造成了学生对广泛的感性材料的兴趣,大大迫切了学生的“输出端”,他们有话可说,有观点要表达,这一种饥渴其实是需求的动力,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
  在感性语文的实验场境里,教师如何起作用呢?首先,教师是个资料管理员,他要组织安排阅读学习材料;其次,教师自己是个阅读的先行者;第三,教师仍有原角色身份特征,利用课堂进行个别极典范的点拨。
  教师永远也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在适当的时候出来。教师由前台走向后台。教师知道求知的方式和路径,但教师蓄意让学生自己找到那条路。感性语文的课堂一点也不破坏学生对现有语言材料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间享受学习的快乐。更多的学习信息呈发散和衍射的状态,学生之间交互影响、共同推进、全面提高,每个人思维及认知的方式都有差异,在班级课堂上汇总式地呈现出来,带来一种整体的蔚为大观和很有个性的语文学习。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