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化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赵 霞




  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也在不断重新定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于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承认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针对当前形势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都作了详尽的计划。
  目前实验区各学校也都开始认真贯彻新课改制定的计划,并且让人感到可喜的是教师们的教学行为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带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存在着不足,需进一步完善。
  现就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定位和教师角色的转变谈一点感想。
  
  一、新课改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定位
  
  对待学生新课程强调尊重和赞赏。这就旨在改变过去存在的忽视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做法。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对待师生关系问题上一直都强调“师道尊严”。学生对教师绝对尊重,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训斥被认为是完全正确的。事实证明,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在新课改实验区的学校,课堂上教师都会不断地鼓励学生,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会认真倾听,然后作出评价。这样在课堂上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大部分学生愿意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用语比较单一,通常只是两三句话,比如:“太好了”,“真聪明”,“你真棒”。在某学校的课堂上,教师在请一行十个学生回答问题时,评价用语就是“你真棒”,“太好了”。学生一个接一个回答问题,教师一遍遍地重复这两句话,让我们觉得似乎这两句话不是发自内心,而是非常机械的流水作业。这样学生听多了可能会觉得习以为常,没有任何喜悦的感觉,对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表扬和鼓励。尊重和赞赏是必要的,但是把它变成一种机械的活动就有违最初的目的了。
  对待学生的学习,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怎样促进学呢?新课程中要求,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维持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但是在我拿着教师的教案听课时,又不免觉得有些拘拟,正常的课堂,我们是不会预测到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的,而教师的教案中课堂上的每一项活动以及所用时间规定得非常明确,这似乎也是有违常理的。既然教师上课的目的是发掘学生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那么在上课时为什么不可以灵活点儿呢?课堂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身心得到陶冶,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应该是成功的教学。如果教师把课堂控制得过死,那么新课程对旧课程的超越意义就不大了。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师是否有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课堂上可以得到很好的检验。教师的备课首先是一种教学前的反思,教师要考虑如何安排好一堂课,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前的反思可以是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的反思,是在教学中进行的。有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任何一个反应,很小的环节都会提醒他注意调整自己的提问策略或授课方式。在教学观摩中,有些教师做得很好,当一种提问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时,就马上变换方式,在改变方式后,学生的表现明显主动了。这样的反思及时、主动,使教学可以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是有批判性的在教学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也就是对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方法。这样对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大有好处。
  在对待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这种合作包括教师之间的合作,新课程中各门课程综合化趋势增强,这样就要求教师不能只关心本门学科,还应与其他相关学科教师积极配合,本门学科中遇到的相关学科问题可以请相关学科教师给学生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利于各学科间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另外教师还应与家长保持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良好一致的教育在家庭和学校中持续不断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作用不容置疑,家庭在其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家长要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现代学习中应具备的个人品质。
  
  二、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口头评价,应自然而不流于形式
  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鼓励、赞赏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口头评价使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满足;而机械的评价不但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这样的评价只能流于形式没有任何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予适当评价,说明学生为什么说得好,又为什么说得不正确。这样学生会更加明确学习目标,而“太好了”之类的评价,可能暂时让学生觉得很鼓舞,但是他们对于为什么“太好了”却不是很清楚,时间长了听到老师的这种表扬也变得毫无感觉了,口头评价是一门教学艺术,需要我们的教师深究。
  2.教师的上课应注重帮助和引导,不应过分形式化
  新课程相对于旧课程来说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各抒己见。从观课的情况来看,教师们正在努力按照新课标做,课堂形式相对于以前丰富了很多,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发挥的时间还是过少,甚至没有。因为在备课时教师早已把一节课的时间安排得“井然有序”,课堂上几分钟的时间都显得那么宝贵,师生互动时,大部分时间也是学生在回答教师事先编排好的问题,这样只能从教师的角度检验知识习得的程度,而学生究竟有些什么问题,教师就不得而知了,事实上学生仍然让教师牵着鼻子走,主动性只在形式上发挥,而究其实质却没有得到体现。这样的课堂实际上和旧课堂没有本质区别。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的是把握大体的课堂脉络,而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和自由提问的时间。我想我国的学生之所以发散性和创造性能力不强,上课时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也应是一主要原因。新课程本意注重的不是单纯课堂形势的多样和气氛的活跃,而是实在的学生的踊跃发言和真实的发展。实验区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范例课堂尚且存在这样的问题,非实验区课堂的情况可想而知。另外,在听课时我们总是被带到事先安排好的课堂,事实上在实验区,在不影响学生正常上课的情况下听哪堂课,应该可以自由选择,这样才便于我们更好地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将一些问题掩盖。
  3.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家校合作应进一步加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应与其他教师发生联系,另外还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配合。因为在新课改中随着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加强,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这是大家都觉得理所应当的事,但是在现实中开展确有困难。随着课改,许多学校都组织教师一起进行研讨、交流,但是我们有些教师由于对本门专业以外的知识缺乏,不能给予其他教师以帮助,有时甚至将合作流于形式。我们应该大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自己相关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与其他教师进行配合,使各门学科很好地融合。
  另外家校合作也是新课改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在以往的教学中也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大多数家长从来都是积极与学校联系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但是这种合作与新课改中所要求的家校合作是有一定差距的,家长和学校都应该更新观念。以往家长只是一味地询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如果有进步则给予表扬,如果退步则不问原因给予批评。教师也只是一味地告知家长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询问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有时甚至把学生的错误归因于家长的教育,对学生家长进行训斥。教师和家长都比较重视“怎么样”,而不很重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而新课改中,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家长不仅应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还应向教师请教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和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教师在告知家长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也应本着对家长尊重的态度,虚心听取家长的教育意见,使学校和家庭很好得配合,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魏国栋,吕达.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周宏.素质教育观念精粹(第四辑).教师新素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 陆炳炎,王建馨.素质教育的理想与目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本.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2001.
  [5] 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
  [6] 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