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山西基础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张喜凤




  一、山西省基础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人口3100多万,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造成山西落后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从根本上讲,是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和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
  1.山西教育事业发展的适度性不够
  从目前来看,山西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外延型的发展形态。一方面,它的平均每万人口拥有的基础教育的在校生数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普及每万人口教育的进度不断加快;另一方面,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只有84%(约有1/4的县还不达30%),贫困县数已经占全省总县数的51%,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的有效投入严重不足:民办教师的单位人口比重和单位教师比重明显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历史造成的其文化和专业素质较差、工资待遇低且长期拖欠两大困难,严重影响着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各级学校教育的公用经费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生均公用经费水平在实际购买力方面已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所有这些都表明,山西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在基本办学条件明显不能充分保证的前提下不适度地“超前”发展。
  2.山西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性不够
  我省小学的毛入学率为108%,相对于98.8%的适龄人口入学率来说,这意味着小学在校生中约有10%的学生在复读;初中的毛入学率为96.4%,相对于82.8%的适龄人口入学业率来说,这意味着初中在校学生中约有16%的学生在复读。这样,势必会降低基础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益。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一小学、初中生师比均呈下降趋势,这些都表明了山西基础教育投入产出的低效益。
  3.山西教育事业发展的协调性不够
  迄今为止,小学毕业生中仍有16%的人不能继续升学,约为8.1万人,而职业初中的招生规模不足l万人;初中毕业生中仍有57%的人不能继续升学,约为20万人,而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规模只有15.3万人,可见初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实施教育现代化可行的策略
  
  1.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在现代社会,管理渗透在教育领域的一切方面,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柱,与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相适应,教育管理现代化也提到议事日程。管理不实现现代化,学校教育就难以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教育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科学概念。教育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管理发展的较高水平的状态,是对传统教育管理的超越,是传统教育管理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管理整体转换运动,它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思想观念行为层面等。其中,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是先导,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现代化是保证,管理技术和方法现代化是条件,管理人才现代化是关键,提高质量和效益是目标。正如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相应的民族心理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一样,教育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管理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教育管理发展水平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的现代化。
  2.教学体系的现代化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教学体系包括物质设施、中介制度和观念内核等不同的层面。
  (1)教学技术的更新
  在教学如何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问题上,我们不应忽视科技革命的第一推动力,不能不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来改进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直到促进教学领域内的全方位的变革。更新教学视听媒体,创设多媒体教学环境,开辟网上教室,构建网络教学系统和个别化、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借以推动整个教学体系的现代化,这无疑是一项重要的举措。目前,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偏爱习惯了的粉笔和黑板,同计算机技术所创造的信息时代几乎处于“绝缘”状态,仍是滞后的。教师不熟悉各种教学技术工具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方法,缺乏应有的多媒体编制技能和多媒体组合教学的设计技能、操作技能,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教学技术手段的更新,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装备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不断开发、有效使用的问题,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普及培训,引导他们在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导教学试验中掌握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
  (2)教学制度的创新
  教学制度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规范体系。它是教学活动的“软件”,将教学系统的各种因素、教学人员的活动联结和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套运行机制,以保证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和教学交往的有序化。
  伴随着近代工厂制度的诞生,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夸美纽斯鉴于中世纪松散的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提出学校的工作应该实行学年制。学校应该在每年的同一时间开学、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校的工作必须有计划,年、月、日、课时的计划都必须制订妥当,并且要严格按计划执行。学生则组成班级,一个老师面向班级统一授课。夸美纽斯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学生,既是高效有益的,也是可能的。他所创立的班级授课制因其效益远远超出古老的个别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广泛为人们所接受采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制度”。
  然而,对于班级授课制,在过去看来是优点的地方,用今天和未来的眼光来看,恰恰是它的缺点所在。用统一模式批量生产劳动力,抹杀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不出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创新人才。于是,教育行政部门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合格标准、指导意见,对教学过程实施间接管理,逐步赋予地方、学校以及教师充分的课程编制权、教材选择权、教法创新权。在义务教育阶段,逐步取消升学考试和留级制度,让儿童随年龄的增长而自动升级,要推进学分制、弹性学制,适应个别差异,鼓励个性发展。
  (3)教学观念的变革
  确立现代教学观念,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思想观念是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看法,它集中体现在关于教学活动的本源追溯、过程把握和终级关怀上。
  在教学活动的过程把握上,我们认为,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二者相互作用并交织在一起,构成教学过程的运行机制。情感认识构成了认知过程的动力系统,认知过程促进了情感的内化和升华,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有机的独特的结合,才能产生超乎寻常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活动的终极目的上,我们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迁;更关注儿童本身,关注儿童的人生幸福,儿童对社会变迁的主动适应;我们也关注儿童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以及儿童创新能力的生成。
  3.积极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
  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工程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它和教育观念、教育发展水平、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以及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教育实践表明: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合理运用语言实验室,开发出与教材配套的软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都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已经并正在推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乃至教学内容、教学思想的变革。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可以成为教育现代化工程的突破口。
  4.构筑适应现代化教育的教师群体
  (1)培养敬业精神
  把“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作为教师职业教育的主题,帮助教师牢固地树立热爱、忠于、献身教育事业的远大抱负和志向;以社会从业形势分析为背景,鼓励教师自觉地把教师这一职业作为生存的依托,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在实践中,让教师感受工作的意义。
  (2)注重常规管理
  ①抓课堂。教师教学水平高不高,就是看教师能不能在四十分钟内把学生不会的知识教会并最终使学生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我们应该从备课、听课、评课人手,开展“特色教研活动展示”、“教研组优质课展评”,坚持随堂考核,努力做到“形式上积极参与,内容上努力突破,效果上人人提高”。
  ②抓“练兵”。构建“学历大专化,教学特色化,手段现代化”的目标体系,开展“学标、达标”的全员练兵活动。我们可以设立教育教学奖励基金,学校将教师说课、赛课作为常规,年年说,年年赛,成绩列入综合考评。在假期中要求教师完成一定的达标作业,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③抓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教师的培养直接关系着学校未来的发展。在培养方法上有:一带,青年教师一进校,就选派优秀教师做“师傅”。二帮,帮助他们树立献身教育的思想。三推,抓住机遇,创造条件,推动他们在各类公开课中“亮相”。四考,达标考核、综合评估、课堂形象展评、基本功考核。
  (3)营造科研氛围
  请专家举办教科研基础知识讲座,借助“课题”这个载体,大兴研究之风,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重建,成为教学研究者。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