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教育技术的艺术化境界

作者:刘家春




  自从19世纪90年代教育技术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以来,其研究与实践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技术形态。首先,教育技术是以媒体观的形态出现的。所谓媒体观,是指强调以物化形态的教育媒体的研究与应用为核心的观念,相应的名称如“幻灯教育”、“广播教育”、“电影教育”、“电视教育”以及“计算机辅助教育”等就鲜明地体现出这个特点。后来,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媒体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大量的应用,媒体观“以教育媒体的研究与应用为核心”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教育技术的方法与方法论问题就显得越来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系统技术应运而生。在美国,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媒体观的教育技术逐渐发展成了“教育系统技术”。其含义,可以借用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4年对教育技术所作的定义来说明,即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1]。
  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情况稍微有些不同。有我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名称“电化教育”,其最主要的特点被认为是“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与应用为核心”[2],从这一点来看,电化教育具有媒体观的特征。但是,我国的电化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曾初步构成一个以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和管理论等“七论”为内容的理论体系框架,以指导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3]显而易见,以“七论”为内容的体系结构也充分体现出系统技术的基本特点,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系统观”的教育技术。
  毋庸置疑,教育系统技术和我国以“七论”为核心的电化教育在远程教育、职业培训以及其它社会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来,当其深入中小学学科教育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比其它的教育领域要大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远程教育、职业教育等社会教育领域具有产业化的特点,产业的利润和效益原则和技术理性相吻合,因此,新技术也就更容易得到推广,而学校教育自古以来就拥有的自由理性与追求效益和功利的技术理性相冲突,这就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因此,面对活泼儿童的学校教育应该寻求新的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教育技术的艺术化就是可能的一种选择。
  但是,教育技术总容易与普遍的、规范的、实用的观念联系在一起,而与具有个性的、自由的、审美的艺术沾不上边。教育技术和艺术究竟有没有关联呢?从词源上来看,技术和艺术具有相同的本源。“技术”(Technik,technology)这个词出自古希腊词“technē”,意思是“艺术”和“技艺”。因此,手艺人和艺术家在古希腊都被称为“technites”。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分析技术和艺术的问题时,他都用“technē”这个词作为一个关键的引子,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的演讲中指出,现代技术对我们来说不是顺应、照料与维护性的,而是挑衅、逼索和攻击性的。[4]但他进一步指出,由于技术和艺术具有相同的本源,艺术乃是现代技术的拯救力量。[5]因此,从技术到艺术乃是现代技术发展的一种希望。由此可见,技术和艺术不仅具有相同的本源,艺术还是现代技术发展的一个美好愿景。
  同样,不仅仅是对现代技术,海德格尔的这一观点对深受现代技术影响的教育技术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即从教育技术到教育艺术。作为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的联系中介,在汉语中也可以用“教育技艺”这个词来表达。但根据海德格尔对艺术的阐释,这里的教育艺术不能仅仅理解为教育、教学手段的艺术化,而应理解为对一种本真的学习观和教育观的追求。[6]这种观念下的学习和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接受知识和技能,获得生存的手段和工具,而是其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就是一种生存,为学习而学习,为教育而教育,它是一种去功利的、自由的生存境界。
  那如何“从教育技术到教育艺术”呢?顺着海德格尔的思路,下面提出几点看法:
  第一,在教育技术的理念上重温语言。一方面,语言是最原初的技术。法国著名的史前学家勒鲁瓦—古朗在《手势和语言》的论著中,从技术进化的角度指出,人造就具体的工具和符号,二者服从同一的进程,它们所依靠的是大脑的同一类基本机制。[7]因此,从发生学来看,手势语言和身体语言可能是最原始的语言,同时也是最原始的技术,最原始的语言和最原始的技术是同一的。另一方面,语言是我们最熟悉、最亲密的技术。与众多其它的技术相比,这种亲密关系对于教育技术来说更是如此。正如前面所说,技术和艺术具有相同的本源,在古希腊,并无艺术和手工艺的区分,只有自由艺术和奴隶艺术的区分,前者指心灵活动的艺术,如语法、修辞、逻辑,后者指体力活动的艺术,如农术、商术、医术等机械艺术。而教育技术由于其特殊性,正居有两者之间,融自由艺术和机械艺术为一体,这就更强化了教育技术和作为自由艺术的语言艺术的亲缘关系。因此,要找回技术的原初本性,重温与其有亲缘关系的语言可能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需要我们重温的“语言”呢?根据海德格尔的看法,语言不只是一种传递信息和相互交流的工具,而是存在的家园。仅仅把语言理解为一种工具,“语言技术化”,是本真语言的一种堕落。在现代技术面前,我们重温语言,不仅要还语言“语言化”,而且要“技术语言化”,认识到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工具,它如同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能够顺着本真语言之路去“思”技术,那就可以大大加深对技术和教育技术艺术本性的领悟。
  第二,学习资源的艺术化。学习资源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资源的艺术化就是要创作出作为艺术品的学习资源。作为艺术品的学习资源不仅能带给人们感官的审美,更带给人们心灵的自由。这种艺术并非仅指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诗歌、音乐、舞蹈等现今所谓的审美艺术,还包括了各种手工技艺和现在的各种电子复制品。只要对各种学习资源做到“切身化”和“人性化”的设计,使它不仅能带给我们感官的审美,更赋予我们心灵的自由,它就是艺术化的学习资源。简单的例子,与应试型的教育软件相比,寓教于乐的教育软件更是我们追求的理想。
  第三,教育过程的艺术化。我们先看看语言艺术。语言艺术具有情景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即“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人说什么话”。这些说法也适合各种技术。教育过程的艺术化就要如同把握语言一样把握技术。这具体表现在把握几个“最佳”:最佳作用点、最佳时机、最佳媒体、最佳表现方法。如对教育媒体的最佳作用时机的探索,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相互转换,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的转化,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的转化,兴奋状态向理性的转化等。[8]把握了“最佳”,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才能如同人与语言的关系一样,做到人与技术融为一体,“物我两忘”,达到使用语言却忘记“语言”、使用技术却忘记“技术”的自由境界。
  
  参考文献
  [1] [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乌美娜,刘雍潜等译.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33.
  [2] 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
  [3] 吴在扬.中国电化教育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19-220.
  [4][5] [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32-946,954.
  [6] 李章印.学之境——对一种本真学习观的探讨[DBOL].
  http:www.phil.pku.edu.cnhps.2003-7-262004-5-20
  [7]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94-195.
  [8] 许乃英,黄慧.课堂电化教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80-288.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