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论健康课堂情绪的建设

作者:靳丽华




  一、健康课堂情绪的内涵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在我国的《辞海》中“健”有刚强、康强的意思;“康”有安、乐以及康健的意思。这样看来“健康”就是指人的康健且处于快乐、愉悦的状态。
  健康课堂指师生在课堂中有充分的机会实现他们在生理、社会、精神、情绪、智力和环境等方面的安康。课堂情绪是指在课堂集体中占优势的一般的态度和感受。因此,本文认为健康课堂情绪意味着在课堂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安康愉悦的态度和感受,在这种态度和感受下教师和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控制他们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举止,有充分的机会实现自己在生理、社会、精神、情绪、智力和环境等方面的安康。健康课堂情绪下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没有诸如焦虑、挫折、愤怒这样的消极情绪,而是在情绪健康的课堂上,这些情绪不会不适当地爆发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
  健康课堂情绪应具有以下特征:
  1.安全感
  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安全,健康课堂情绪中的学生能够时刻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为一旦表达出来,能够在课堂这个公众场合受到保护、尊重和合理的引导,并不断能够迎接新的挑战,即在课堂中体验到一种身心安全的感觉。
  2.和谐感
  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氛围,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学生与知识之间情感的交流场地。健康课堂情绪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他们在探讨知识中充满了许多的鼓励、尊重、支持和信任,并与所授课题的知识情感和谐统一。
  3.参与感
  参与不仅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而且是教育对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和目的。健康课堂情绪下学生不分性别、种族、学业成绩、智商高低、性格优劣,从自身的兴趣和意愿出发参与到教学中,着眼于自身一生的发展,有责任、有权利地解决遇到的困难,不断感悟自己的尝试和体验,即有参与的感觉、行动和精神。
  4.潜能感
  健康课堂情绪认为人人有很大的潜能,在课堂当中应始终流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充满所有可能性的情绪态势,教师与学生在这种情绪态势下不必有所保留,也不必有所顾忌,在客观的评估自己后,尽情地发挥自己并不断感受到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成长。
  
  二、健康课堂情绪存在的必要性
  
  1.学生本身的要求
  课堂中的学生是包含着多个正式或非正式小群体的群体。一方面学生彼此之间会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学生本身与集体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之间也会发生关系。如果健康课堂情绪存在并时刻发挥着作用,学生就会处于愉悦健康的心态,集中精力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游刃有余;同时形成良好的集体目标、很高的心理相容度与优良品质。如果课堂情绪不健康,学生就会把注意力转向别的刺激物,不去学习或者以逃避的态度消极对待学习和集体。也就是说,课堂情绪作为学习情境中一个潜在因素影响着学生,学生总希望在一个自己觉得舒适、愉悦的健康课堂情绪中进行自己的学习和发展。
  2.教师主导作用的运用要求
  课堂上哪一种情绪占优势,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教师的工作不是准备具体的知识内容,而是人性化地引导学生探索这些知识的内在过程与条件。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本人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成长发展的“健康课堂情绪”,适时地点拨,及时地诱导,让学生在愉悦健康的情绪中热情地试探,主动地思考。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因素如移情、期望、焦虑发挥的适当与否也与健康课堂情绪的营造密切相关。
  3.集体作用的必然性
  人们曾不止一次通过心理实验,证明人有与人交往的欲望和需要,且在交往时喜欢与有共同语言、共同背景的同龄人在一起。在学校,教育通常是采取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而进行,这样班集体就作为学生的一种归属自然而然地形成。集体的目标要求、舆论导向、评价尺度等集体规范也会成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下的情绪又会明显地在课堂上显示出来。如有健康的课堂情绪存在,则课堂就会是大家和谐沟通、积极参与、民主交往的课堂,师生就会是有更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意识的健康成长的师生。这种课堂和师生继而又形成更高一层的健康课堂情绪。
  
  三、教师对健康课堂情绪的建设
  
  1.激发学生的热情
  课堂既然是以学生为主体,就要让学生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参与发展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有关证据表明,这类参与学习比消极被动的学习有效得多。叶澜教授也强调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生命火花。让学生激情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也是人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表现。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热情呢?
  首先,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需要是人行动动力的基础。满足学生合理多样、多层次的需要,是健康课堂情绪建设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有哪些需要,而且要科学地判断学生的需要是否合理,并适时给予适宜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愉快情感,热情参与教学过程才有可能。
  其次,让学生有被接纳的感觉。被接纳是一种有所归属的感觉,学生需要教师的接纳。美国的纳卡穆拉(Nakamura.R.M.)说得好,接纳是以尊重、肯定、关注、理解、公平、敏感和温暖为基础,接纳意味着承认并且赞赏学生的内在价值。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必须要喜欢每个学生。教师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学生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固有的价值,被无条件接纳的学生,即便是在进步缓慢或犯错误的时候也会觉得自己被别人需要,对别人有价值。这种归属感能够使他们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接触或认同他人。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丰富的表情、语言以及师生互动的活动让学生有被接纳的感觉。学生有了被接纳的感觉,才会接纳别人、帮助和关爱他人。
  最后,让学生相信自己能胜任。相信自己能胜任指的是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承担责任,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2.调控教学中的情感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课堂中经过教师激发出的学生的热情,必须适当地调节,才会起到良好的教学与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做调控课堂情绪的长久动力源。
  首先,要树立教师的教育威信。教师的人格和威信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和制约健康课堂情绪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中,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用自己良好的威信影响学生,维护健康的课堂情绪,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次,要改善不健康的情绪。健康课堂情绪是一种状态,可以变化,而教学是一种高度暴露于外的事情,随时都会因为某些偶然因素改变健康课堂情绪。因此,教师应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同时消除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出现的不健康心理。
  3.构建健康的教学人际关系
  (1)积极关注学生。关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和态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注意学生的表现行为、情绪状态,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并充满感情的语言与学生交流等方式来关注学生。当教师真正关注学生时,学生往往会作出惊人的成绩。
  (2)促进交流。人的一切活动都处于一种特定的关系之中,关系制约着人的活动方向、积极性和效能。教学中师生间的健康交流能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能增进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尊重。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有倾听和对话的艺术。
  ①倾听。“倾听”是促进健康交流的技巧之一,体现着学生被接纳和被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要倾听学生话语背后的意义,用同感去理解学生,并用开放式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说下去。
  ②对话。“对话”不仅意味着双方参与的态度,而且意味着思维方式的可能改变。因为有些观点是思考出来的,有些观点是“对话”打开的思路。因此,教师要以“对话”式教育引导学生表达出想表达的东西,唤醒学生展示其生命的力量。
  (3)情感支持。积极的情感支持是双方建立健康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和有利环境。师生间的相互作用行为以及由此形成的师生关系,无不与师生的情感支持直接相关。在积极的情感支持氛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儿童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的动机更强,效果也更好。“亲其师而信其道”正是对这一事实的体现。在具体方法上教师不但可以通过言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还可以通过眼神、微笑、语调等传达对学生的爱、鼓励和支持。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