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情感渗透:互动性的语言教学

作者:邵 英




  一、语言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有效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承方式,语言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更是一种情操陶冶和意志培养的过程。在不断完善的语言认知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情感渗透在语言教学中的有效性价值。
  一方面,这是由语言教学本身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情操陶冶和意志培养的过程,语言教学在现实中是一种交流过程。在交流中,这种教学活动中又总是表现为情感的传递与共享,因此,情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主题。同时情感渗透必然成为语言教学的重要原则与方法,这是由语言教学自身特征决定的,也是语言教学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经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情感所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这种在心灵里留下的“痕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就是语言教学所要实现其人文的理念目标。它要求语言教学必须在人文的范围内保障教学主体间有效的情感沟通,确保主体间在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上具有一般的规定性。当然,这种规定性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认知来实现。但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对认知的理解与运用,在这过程中,不可否认的路径就是情感的渗透。可见,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说,情感渗透是语言教学重要的人文目的,更是其有效实现的重要途径,对实现语言教学有效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另一方面,这也是由情感的渗透性决定的。作为人类一种特殊心理体验,情感实质上是一种自我意识下目标能动性的表现,这种自我意识体验在内在运行机制上具有渗透性。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这种渗透性能给学生主体营造融洽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有效软环境下,学生的自信心以及语言学习的内在动机将被激发,从而就能够自觉地融入到有效的语言环境中。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种渗透性最明显地表现就在于学生在情感体验下所获得的语言知识是一种探究式的,在内容上往往具有开放创新性。这样一来,情感渗透下,师生互动间随着认知信息传递而形成的情感交流以及这种交流下的积极效应,就能使有着不同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学生都能在原有语言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进而有效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由此可见,情感自身的渗透性是实现语言教学创新性与开放性的重要保障,对语言教学的有效实现具有重要的软性价值。
  
  二、情感渗透下语言教学的互动性
  
  首先,准备初期,课堂教学定位的情感互动性。对一个有着一定丰富语言教学经验的老师而言,教学备课是激发情感、保证互动的重要前提与保障。他能够清醒地意识到,“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2]因此,在他备课的同时,他必然会将学生的主动性或者说热情考虑其中为学生有效领会教材、激发积极情感从而唤起相应的情感共鸣而进行准备。这样一来,其课堂教学的定位也就必然是情感渗透下的互动式的教学了。
  很显然,情感渗透下互动式的教学定位,学生培养是终点,此种定位将不再是纯粹的为教学而教学了。在这种定位下,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往往会把教学内容放在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中;其内容的准备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自己的知识视野,而是注重在双方情感可接受的范围内寻找语言交流新的共鸣点,试图用新的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材料去为自己的语言教学进行准备,从而为实现情感渗透下互动的语言教学提供了可能。
  其次,教学进行中,师生相互尊重与信任下的情感互动性。语言教学作为一种文化交流下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其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相互交流性。此种交流,除了信息传递的交流外,还应有必要和必须的情感交流。而要实现这种交流,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那就是互动双方间的彼此信任与尊重。这就决定了有效的语言教学必须是建立在老师与学生的相互相信任与尊重上,应是一种相互尊重与信任下的情感互动。在这种互相尊重与互相信任下,教与学的双方是一种平等状态下的信息与情感交流,这样就为语言教学的互动性提供了情感允许的现实可能。
  再则,在课堂教学之外,语言教学反馈与跟进下的情感互动性。语言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它更应是一种师生无形中的交流方式,因此在课堂之外也应存在一定的教学氛围。这是情感渗透下,语言教学的延伸与反馈,也是语言教学跟进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情感渗透的有效性使他们意识到,不仅要善于从学生课堂的情感反应中获得反馈,还应通过课外师生互动式的情感交流的协同作用以及同学主体间的情感互动来达到课堂与课外共同跟进以实现合理教学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对“潜移默化”的崇尚,这本身就是情感渗透的能动表现。在这种能动性下,语言教学之外教材本身所包含的情感底蕴在老师的挖掘下,必然会沿感情的人文路径,反映在学生主体的日常语言交流中。通过互动的反馈于跟进就能在进一步的情感渗透下保障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品位的审美与健全的人格。可以说,情感渗透下的互动性语言教学所产生的有效性将不仅仅是教学,更多的将是育人。它反映在语言教学的有效性上就是一种语言的延伸教育,或者说是全民教育,这也就在更大范围内为语言教学情感互动性提供了崇高价值追求的可能。
  可见,在情感渗透的有效性下,不管是准备初期课堂教学的定位,还是教学进行中师生间的相互尊重与信任,以及课堂教学之外,语言教学的反馈与跟进,情感的互动性贯穿始终。不仅如此,以学生的语言发展为最终教学目的的课堂教学定位,以及建立在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平等教学环境,再加上社会大环境下,语言教学的全民育人这一崇尚教学追求也不可避免地为语言教学的情感互动性提供了可能。
  
  三、情感渗透下互动性语言教学的实现
  
  第一,主导性原则。互动性教学,老师是主导,这是由语言教学本身决定的。情感渗透于教学,说到底是一个师德问题。恩格斯告诉我们,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奋斗。因此,作为语言教学成功之心理基础的自信心必须是在老师的主导下才能保障实现。而且通过作品进行的语言教学中,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的参差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也就需要在老师的主导下进行必要的指导。为此,要实现互动式的教学目的,占主导地位的老师就必须把学生从传统的“统”、“独”、“死”、“费”的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在情感渗透的有效性下保障学生树立起有效的语言自信心,实现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目的;而且也应遵循教育原理,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理性的人文教化。这既是老师主导性的体现,也是良好师德的重要内容。
  第二,主体性原则。互动性教学,学生是主体,这是由语言教学的自身目的决定的。情感渗透下,语言教学的目的应该在一种情知协调下,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最大发展;在一定的自主选择下,学生能以一种开放自由、不受压抑的心态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各自具有差异性的文化个体。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也是目的。这就要求,语言教学必须是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下或者说具有开放性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这不仅是语言教学得以实现的保障,也是实现语言教学主体自身创造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三,交互性原则。互动性教学,师生有效交互是关键,这是由情感有效性决定的。在互相尊重与信任的前提下进行平等的交流,这是语言教学情感渗透的现实途径。而要实现这一途径的有效运行,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交互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语言教学是在不断的信息提供与反馈中进行。“教”与“学”、“师”与“生”必须不断交互。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运用。
  第四,情感的理性渗透原则。理性渗透应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这是语言的内在机制决定的。语言的内在机制决定了语言教学必须是一种在不断感染、暗示、迁移的努力下所实现的一种人文培育。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理智感、道德感、美感、乐感的培养都应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那样来吸收对他们的好影响”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情感的理性渗透对老师的耐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张理性的情感诱因,唤起学生的内心感悟,启迪学生的灵性,这是语言教学的直接情感目标。
  总之,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承方式,语言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更是一种情操陶冶和意志培养的过程。在不断完善的语言认知过程中,语言教学本身的人文目的以及情感自身渗透性下的软性价值决定了情感渗透在语言教学中的具有自身有效性。在这种有效性下,不管是准备初期课堂教学的定位,还是教学进行中师生间的相互尊重与信任,以及课堂教学之外,语言教学的反馈与跟进,情感的互动性贯穿始终,同时也具备实现的可能。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教师主导型、学生主体性、教学交互性以及情感渗透的潜移默化性原则,来实现情感渗透下语言教学有效性的路径追求。这在当前语言教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