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网络语言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规范

作者:龙升芳 郑德祥




  这是个恐龙横行的时代,美眉都绝迹了,7456!“青蛙更多,你真是286。”“就酱紫。886!”……看着上面的这些语言,不少读者可能有些晕。但是,这是一个16岁的中学生和别人在网上聊天时说的话。截止2003年6月30日,我国互连网网站已有47万家,上网人口总数6800万(其中中小学生占50%以上),在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城镇居民每三户便有一台电脑,未来几年还将有更大的突破。当电脑、因特网急速发展并形成一种新型的网络文化的同时,作为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或者说是文化代码——网络语言,因此而衍生,并逐渐形成一种燎原之势,蔓延到人类生活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语言如果仅仅停留在网络空间,充其量只是一种术语而已。可它一旦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学生,并迅速地渗入到现实生活,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因为它对我们传统规范的语文教学,对逐渐步入规范化的社会语言文字已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的产生及类型
  
  网络沟通是没有声音、图像的实时交流,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就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同时,由于受打字方式和时间的限制,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常常对一些词汇进行改造,大量使用同音字代替,并对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随意链接和镶嵌,于是“网语”出现了。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在现实中完全是病句,但在网络中,却成为特定的语言了。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汉语拼音语言。如:TMD!国骂,他妈的;GG,MM,DD,JJ,即哥哥、妹妹、弟弟、姐姐,是亲昵的称谓;P,“臀部”的文雅表达;BT,变态。
  2.英文字母语言。如:QQ,网友对ICQ的爱称;而TIA(先谢了,thanks in advance)、YHBT(你上当了,you have been trolled)和YHL(你输了,you have lost)更是在ICQ中频频使用。
  3.符号语言。如:Zzzz……,在睡觉的意思;^o^表示惊讶;^!^表示赞许;:)和:-)表示微笑。
  4.数字语言。如:007,我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当你在网上向你的网友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时,他会传来“55”(呜呜)的信息;当他气愤时,会来个“7456”(气死我了);你的屏幕上突然跃出“886”(拜拜了),你就不得不终止和这个网友的交流。
  5.汉字谐音语言。伊妹儿,英文“e-mail(电子邮件)”的音译;大虾,“大侠”的通假用法;菜鸟,指刚刚上网的新人。
  以上这些词语在网络中使用得游刃有余、潇洒自如,可一旦离开了网络,走进现实,它们就会让你云里雾里、大跌眼镜,正所谓“网上人不亦乐乎,网下人两眼茫然”。
  
  二、语文规范化的重要性
  
  “语文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中国语文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始终努力遵守着社会全体成员所能够接受的规范与准则。即使是“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序》)的战国时代,“秦楚燕赵诸国文字差异较大,但各国之间仍是大同小异,保持一定的规范,而一国之内或一个地区之内,则仍保持相对的统一,并不允许书写者任意为之,随便乱写”。从秦始皇以秦文字为基础,统一文字于小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到现代社会所提倡的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发展、感情的凝聚、共同行为的产生”无不是人类语言文字沟通的结果,体现出规范的语言文字在国家统一与民族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应该说,规范的语言文字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语言文字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语文规范化的现实意义就是提倡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遵守这一规则,并将其法律化、制度化。“一个国家有没有明确的语文政策,社会上是否遵守这种政策,是这个国家文明程度、法制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语文教学如何应对网络语言的冲击及其对策
  
  网络语言进入教育领域是时代的必然,时代进入了信息社会,语文教育一直和时代的步伐合着同一个鼓点,因此不可能是一片远离网络风云的“世外桃源”。我们必须正视挑战,当学生把网络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时,要他们的学习(作文中表现尤为突出)不受影响,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当挑战已经来临,我们除了积极地应对之外,别无选择。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引导学生使用纯洁、健康、规范的语言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1.教师要公正、客观、发展地看待网络语言,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非常大,而学生的判别力、自制力又相对较弱,不加限制地盲目学习或运用网络语言,势必影响他们对正确字词的学习,影响对规范语法的理解,影响对母语的掌握,文章开头的例子已经证实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但教师也不能完全排斥网络语言,对网络语言一棍子打死,引起学生的对抗心理,而是要有宽容理解的态度。对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不能大惊小怪、横加指责。因为网络语言的出现没有谁的力量可以阻挡。网络语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后,有一部分特点鲜明的新词必定会被规范语言所吸收。可教师也不能任由网络语言在学生的语言运用中泛滥,而是要客观、公正地、发展地对待网络语言,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筛选,适度地有选择地吸收利用。对一部分粗俗的既不文明也不规范的,只是迎合了少数人低级趣味的网络词语,要坚决驱除,毫不留情。
  2.要多疏导,忌堵压。学生往往具有逆反心理,在对待使用网络语言问题上,不要强行禁止,毕竟网络语言也有其积极的一面。要让学生们了解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承载着—个民族的文化,中国的语言有着内在的逻辑与美感,青少年正处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语言的使用,势必影响对传统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降。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好传统语言的重要性和使用网络语言的弊端,这远比强行禁止他们使用网语的效果好。
  3.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加强语言实践活动教学,优化学生语文学习语境,在语用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感迁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境是语言存在的环境,也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环境。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将学生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影响和教育。语文教学只有在特定的语境里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进入一个最优美、最典范、充满了营养、能使他们高度吸收的这样一个优化了的语境当中,收到最好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培养文学素养,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在这样的语境里,要使学生做到把读写听说活动当作自己的需要来进行,培养语文素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中所扮演的主导者的角色,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加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把课文内容当成是必须遵从或者完全接受的,而是把它当作需要修改或创造的东西来对待,积极地去探究作者的语用经验,然后带着作者的语用经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运用,把作者的语用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实现对课文内容的修改或创造。而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则尽可能地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优化的语境中,获得深刻的语感体验,学得语用经验,实现语用体验的传递和语感的迁移。其次,是要求教师转变语文教学理念,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教学,增加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机会。“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只有在开放的生活空间里,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开展这样一些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因为在生活中学习的语文,既是学的过程,也是使用的过程,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也只有在生活环境中学习语文,才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才能真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语文实践活动是以语言交流活动为中心内容的文化活动,是师生共同营造、注入激情的真实开放的“语言文化场”。针对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开展演讲报告会、主题辩论会、作文比赛、个人文集展示、社会访谈(规范语言的使用状况、网络语言调查)、网上作文、网上书信往来比赛等语文实践活动,营造使用规范语言的“文化场”。学生在这样的“文化场”中,在这样的丰富生动、充满生机的言语内化与言语交际活动中获得语言实践的经验,把使用规范语言变成自己的习惯,也使“语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叶圣陶)真正变为现实让语文教育具有文化的活力,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这样,当学生回到家庭、社会这些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自由天堂”、语境不很优化但却是学生社会化活动的终点时,能继续使用在优化语境里习得的准确规范的语言,杜绝网络语言等所有不规范语言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蒋泥.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2] 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 胡吉成.当前网络词语问题探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