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导入

作者:胡澄宜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早已为人接受。文化是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综合,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另一种是狭义的理解,指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地域、环境不同,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从而导致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性,这是民族差异的标志。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社会文化的每一点变迁都反映在语言中。一种语言是该民族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语言就其本质而言,不仅仅是工具、符号系统,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sapir认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表达方式”。
  从外语教学角度看,学习一门语言不是了解一种文化,而是了解一种文化并加深对其语言的掌握。语篇阅读、听力及交际会话材料中每个词语和句子都包含着鲜明的文化信息。因此,英语教学有必要导入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使之与语言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在对异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日渐频繁,急需一大批既了解本国文化又能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精华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语言的片面理解,在外语教学中只把语言当成一套孤立的符号系统来传授,词汇和语法几乎成了外语教学的全部内容。在广泛采用“语法——翻译法”模式的课堂中,时间花在单词释义及语法分析上,而学生也把时间花在背单词、记语法上。其结果是许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仍连简单的日常英语都不能应付,既听不懂,也说不出,造成所谓的“聋哑英语”。而在“直接法”、“听说法”等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虽有所提高,但对真实的语言交际中的使用方式仍知之甚少,并不可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并用它来进行交际。
  为了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外语人才,外语教学的目标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一个学习语言的人仅仅学习语言是不够的,必须掌握在具体的语境中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除了听、说、读、写以外,还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运用语言的得体性和适合性),因此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知识和传授。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
  
  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应该包括语义文化知识、结构文化知识和语用文化知识三大类。
  1.语义文化知识主要是词汇。首先,因为文化差异,不同民族的人即使对同样的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产生不同的情绪和反应。如owl在英语国家文化中是智慧的象征,而中国人常常认为猫头鹰会带来灾难和厄运。教师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指出这些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其次,因为不同语言中,词汇的文化内涵呈现出不同的情况。比如“politician”与“政治家”,美国英语politician中含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常指为谋个人私利搞政治阴谋,耍手腕的人。汉语的“政治家”用“statesman”较贴切,指善于管理国家、有威望的明智之士。如果学生只了解词的字面意义,不了解其文化内涵,在交际中就会引起不快,甚至会犯严重的错误。再次,有些词或概念只存在于某种文化中,另一种文化中没有,含有特定文化特征。如“hippie”一词,成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批行为颓废、蓄长发、着奇装异服、对社会强烈不满、崇尚极端自由主义的青年的代名词。不弄清它的历史文化背景,很难了解它的真实含义。
  2.关于语构文化知识,就要牵涉到历史、地理、文学、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许多意义宽泛的文化知识。比如“War of Independence”(独立战争),“Mississippi”(密西西比河),都或多或少通过语言文字传递出一定的文化信息,在教授相关篇章时,它们有的一些背景知识也应该作出相应解释。而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倾向也是深深蕴涵于文字之中,如“individualism”是英美文化中每个人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在这种文化中体现个性化、自信,不受外界约束。而汉语中的“个人主义”则带有贬义色彩。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含蓄内向,写文章喜欢追求意境深远,属于迂回式(circular),西方人则喜欢直抒己见,行文也呈现为线型(liner)。这一切在外语教学中都应给予介绍、解释和强调。
  3.除了语言的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之外,还有一套语用规则,即言语得体性。依据不同社会文化选择不同的话题含义、话题谈论的风格、话语的组织。例如:“what’s your name?”和“How old are you?”也许是国内外语教学最早学习的句子。但是前者过于生硬不够得体,而后者牵涉到个人的隐私,因而在英语国家中很少有人这么问。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并给学生提供情境,让他们模拟真实的交际反复练习,逐渐培养起他们的文化意识。使他们运用语言时不仅准确、流畅,而且得体,使交际得以正常进行。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在外语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可以依具体情况运用以下方法。
  1.融合法
  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如语言材料本身就是介绍目的语的文化习俗、词语典故、历史故事等。
  2.实践法
  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如听、说、读、写等学习,了解目的语社团文化知识,包括观察、看录像、专题讲座以及英文报刊、杂志、小说的阅读等,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及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3.比较法
  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说明,引起学生重视。帮助他们发现母语与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的差异,做到知己知彼,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4.注解法
  就目的语文化的某一现象直接阐述说明。教材编写者一般对课文中所出现的文化背景知识,如风俗习惯、行为模式、文化传统、历史事件等,在课后用专门篇幅加以注释,供课外阅读及课上讨论。
  5.专门讲解法
  在母语与目的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目的语文化中突出并容易引起交际困难的文化特征,进行专门讲解。如开设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英美国家的民族特性、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内容。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跨文化交际将成为每一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教学的注意力不能局限于语言本身,而必须延伸到文化层面,把语言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教学成果经得起跨文化交际的检验。把文化割裂出去教授语言只能事倍而功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我们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 Kramshen,C.Language and Culture.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 陈光磊.汉语词法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4] 邓炎昌.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5]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7] 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J.b.Pride and J.Holmes(eds)Socioling uistics.Harmonswords:Penguim,1972.
  [8] 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9] 孙桂香.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