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历史学科的文化教育功能

作者:赵盛林




  人类跨入21世纪的今天,历史教育愈来愈严重地面临一个古老难题的再度挑战,学习历史到底有什么用?特别是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人们普遍存在实用心理,历史学科本身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忽视,这真是历史教育的不幸,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历史学科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我们应该加强还是削弱历史教育?历史学科应该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我认为有必要在新的形势下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作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人文主义学科,其教育功能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现实的实用价值,但看似“无用”却有“大用”。历史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包含了极富理性的人类活动的经验与教训,不但有助于今天的现实,还可以指导我们未来的行动。以史为鉴,可以通古今之变,知社会兴替之道;学习历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有助于人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学习历史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独特作用。以上历史教育的种种作用集中体现了历史学科教育的四项基本功能,即社会认知功能、社会教化和思想滋养功能、人格养成功能和思维发展功能等。
  
  一、历史学科教育的社会认知功能
  
  唐太宗曾说:“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近代龚自珍也说:“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这阐述的就是历史教育最高层次的社会功能,即历史的揭示社会发展奥秘、预示社会前进的独特功能。史学的宗旨在于“经世致用”、“彰往而察来”,学习历史可以站得高看得远,立足把握未来,高瞻远瞩而又深谋远虑。学习历史对个人来说可以从中领悟到做人行事的智慧,对一党乃至一个国家来说,可以从深层次上克服“左”、“右”倾思想祸害。明乎于此,人们在创造的时候,就懂得尊重历史,自觉地从现实条件出发,脚踏实地开拓前进,而不致于沉醉于虚幻的“理想王国”之中,超越客观历史条件的许可,急于求成,以致误入歧途,饱尝苦果。所以历史并不在于让学生熟记那些残垣断壁、僵尸枯骸,而在于通过历史知识这个庞大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的规律和趋势,以利于学生总揽“世情”,认清国情。
  
  二、历史学科教育的社会教化和滋养功能
  
  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是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世界、超越自我的强大武器,其核心是启迪心智、智慧人生,使人变得清醒、理智和成熟。历史纵贯古今,横连中外,中囊百科,包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有治国方略、战略战术、处世才智、思想文化等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能够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学习历史,可以启迪人们借鉴人类祖先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成败得失,帮助人们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如何和谐共处的真谛。学习历史可以使人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少走弯路,免遭覆辙。
  
  三、历史教育的人格养成功能
  
  历史是一部人生教科书。学习历史对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心灵、学习做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翻开人类历史,贯穿着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记载着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身的艰辛历程。人们从中可以体验到先辈们在追求理想、改变命运中的痛苦与欢乐、挫折和胜利,感悟到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和做人的尊严。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中可具体生动地领悟到什么是正义、进步和公正,什么是崇高、伟大和正气,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教育的这一功能对青少年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所拥有的最宝贵年华,许多人一辈子只有在中学阶段才能较为系统地学习历史,所以中学生尤其应受到良好的历史教育。历史学科是偏重于精神方面的功能的一门学科,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信仰、观念、精神、智慧和思维能力上,让他们学会在社会上做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即怎样才能做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抱负、有精神、有道德、有纪律、有修养、有合作意识而又聪明的人。这对青少年来说是影响他们一生的、最重要的素质教育。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历史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能。
  
  四、历史学科教育的思维发展功能
  
  历史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人类历史一去不复返,学习者无法身临其境进行观察思考,所以要对逝去的历史现实进行真实的“复原”,并进行科学的诠释,不仅需要扎实的科学论证,更需要丰富而深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从记忆性学习过程转向创造性学习过程,教会学生辩证思考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成为我们历史学科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
  历史教育除具有上述功能外,其在继承光大民族文化遗产,涵养民族爱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培育全民历史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历史教育在强化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国总统密特朗曾说过:“忽视历史教育,就会使我国新的一代丧失民族意识。”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建国初期,一大批科学家克服重重阻力,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归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而今学生纷纷留学国外,且有许多人不愿归国,这一对比何等鲜明。造成这一巨大反差的原因在于许多国人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功利主义严重,这正是淡化历史教育的恶果。
  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形形色色的思想观念、文化思潮扑面而来,给我们现实生活带来巨大冲击。面对迅猛涌现的观念、思潮,如果我们不采取一种历史的思考与批判,而是绝对地、独立地加以评估,切断自身社会生活与历史的联系,最终必将迷失自我、盲从别人,陷入狂迷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能缺乏历史智慧,一个正在复兴的国家和民族不能忘却历史,否定过去则意味失去今天和明天。基于此,江泽民同志指出:“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诚如斯言,我们应深思而力行。
  总之,历史学科教育的巨大功能是不容置疑的,在科教兴国中是大有作为的,任何削弱和抛弃历史教育的做法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可以设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今天不被看重的历史学科,其价值将会日益得以显示,其独特的学科魅力将会吸引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来关注它、研究它。
  
  参考文献
  [1] 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成学江,由雪芹.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结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4).
  [3] 李付堂.对目前历史教育的追问与感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5).
  [4] 梁励.论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2(4).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