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与预防

作者:常冬冬




  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发生扭伤、挫伤等运动损伤,如果延误了治疗的时间或处理方法不当,将会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影响。笔者通过对学生发生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几种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和预防,以减少在体育教学中损伤的发生和伤害程度。
  
  一、研究对象
  学生共发生的运动损伤196例,其中男生142例,女生54例。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运动生理、运动损伤机理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论证。
  逻辑分析法:对调查的损伤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判断出损伤的原因。
  数理统计法:对每一位学生发生损伤的原因和部位进行调查,把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得到分析结果表1、表2。
  
  三、结果与分析
  1.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够重视
  在平时教学训练过程中,许多运动创伤的发生,都与体育教师、教练员和青少年学生自身对运动创伤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不到位有关。表1显示由于思想松懈、安全认识不够造成的损伤占26%。学生盲目自信,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受错误思想的影响,如“运动创伤在所难免”、“边运动边热身”、“运动创伤不过是些小伤小病,无伤大雅”等。此外,青少年学生缺乏预防运动创伤的经验,争强好胜、好奇心很大,对运动中的安全不重视。所有这些不良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常是导致教学训练过程中发生运动创伤的重要原因。
  (2)练习前的准备活动不充分
  做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呼吸、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力量,加大关节活动幅度,使人体能够有准备地从相对安静状态转入紧张的活动状态。[1]表1显示因准备活动不充分而造成的损伤占40.8%。在体育教学中,部分学生缺乏对准备活动的认识,轻视准备活动对预防运动创伤的效用,认为随便活动一下就可以,甚至认为做准备活动是浪费时间、消耗体力,往往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剧烈运动,结果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差,以至于发生运动创伤。学生的准备活动不充分或准备活动不正确,是造成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3)技术动作不规范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由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要领不牢形成动作不规范发生的损伤占了18.4%。掌握的技术动作不规范、不正确,也是导致运动创伤发生的重要原因。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导致其分化抑制的能力偏差,学习动作时常常依照要领,从而因各种错误运动而造成运动损伤。例如:在篮球传接球时,由于手形不正确引起手指扭挫伤;学习跨越式跳高时,没有掌握好动作要领,动作不协调,向前冲力过大,身体失控而摔倒受伤。
  (4)状态不佳、身体疲劳
  有些学生把体育锻炼当成了灵丹妙药,感冒、体力不佳时,还要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表1显示由于状态不佳、身体疲劳造成的损伤占11.2%。不管身体是否能够承受,认为大强度运动一下出出汗,更能够调整状态、强身健体,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也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体育运动,身体机能不能及时调整状态,机体无法适应剧烈的运动负荷,反而会造成无谓的损伤,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5)场地、不良天气原因
  场地、不良天气原因,都会促使运动创伤的发生。运动场地不够平整,有碎石或沙子,会影响技术动作的完成,造成动作变形、滑倒等情况的发生。夏季由于气温过高,人易发生中暑和疲劳;大量出汗,影响体内水盐代谢,可发生肌肉痉挛或虚脱;[2]冬季气温过低,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下降而引起肌肉拉伤;光线不良、刮风等影响视力,这些都是运动创伤发生的原因。
  2.处理运动损伤应遵循的原则
  
  表2显示的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生损伤部位的常见情况。踝关节、腕指关节受伤的比率最高,分别是36.7%和35.2%,其次是膝关节、腰等部位。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运动损伤和减轻伤痛的程度,正确处理损伤就显得非常重要。
  运动中发生各种关节扭伤、脱臼、骨折和肌肉拉伤时,在应急处理中应遵循PRICE原则。
  P(Protection),即“保护”。注意损伤部位的保护,避免加重伤情,如:骨折后,要对损伤部位进行夹板固定等。
  R(Rest),即“休息”。在受伤后,伤者应该立即停止受伤部位的运动,不可带伤坚持练习。
  I(Icing),即“冰敷”。对于没有外伤的红肿发炎的受伤部位应用冰袋或湿毛巾进行冰敷,条件不具备时,也可以用凉水冲洗降温。冰敷时间以每2~3小时冰敷20~30分钟为宜。[3]冰敷受伤部位感到麻木的时候,要立即移开冰袋,用绷带包扎并抬高伤处。冰敷对于减少肿胀、疼痛有很大帮助,但是,应该注意不可长时间冰敷,否则会发生冻伤或神经伤害。在3日内,如果伤部肿痛未能减轻,最好不要进行按摩和热敷。
  C(Compression),即“压迫”。压迫能够减轻伤部内毛细血管出血引起的肿胀。在包扎时,用弹性绷带从伤处下方开始,以螺旋重叠的方式向上包扎,要缠绕平均、施力轻微,到伤处时用力要轻,避免施力过重而造成伤处疼痛加重、麻痹、淤血。[3]使用绷带包扎一般不能超过18~24小时,以伤者感受为准。
  E(Elevation),即“抬高”。与冰敷、压迫相同,抬高也是为了减少伤部血液循环,避免肿胀、疼痛。但应注意在确认是骨折时,就必须先进行夹板固定,然后再抬高伤部。
  
  四、预防运动损伤的建议
  1.思想上加强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和体育卫生保健、安全教育,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的目的和运动损伤的危害,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加强体育道德作风和组织纪律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2.重视训练前的准备活动
  教学和训练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与教学和训练的内容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针对易损伤部位进行充分的活动,同时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才不容易受伤。
  3.加强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是预防受伤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我们应该抓紧身体素质的练习,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在规范技术动作的同时,必须加强大腿、小腿和足踝关节的力量训练,注意全身肌肉的协调发展与提高。[4]新生入校后的一二年间,损伤发生率高就是因为他们锻炼时间比较少,而且,动作要领掌握不好、不规范造成的。
  4.损伤部位的力量练习
  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力量素质上,重点抓膝、踝、腰、手腕及指关节的力量练习。如:提踵、足内外侧行走、扎马步比赛、指撑俯卧撑等。
  5.提高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体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应急和损伤急救的常用方法,注意落地方式——缓冲。如:摔倒后主动或被动滚翻缓冲,双臂屈肘的防撞击姿势的自我保护方法。让学生学会急救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尽可能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和损伤的伤情。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编审组.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 楼杭英.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创伤的调查与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4):73-75.
  [3] 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卢亮球.篮球课受伤情况的调查分析与预防.湖北体育科技.2000(3):56-58.
  (责任编辑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