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体育课教学有序性与无序性关系的辨析

作者:龚喜军 李月丰




  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为体育课程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将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关系将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往日主导体育课程教学的线性的、易于量化的、有序的系统,将让位于发展的、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无序性体系,并永远处于互动的转化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改革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单一化的有序模式,把体育课教学的有序性和无序性有机结合起来。
  
  一、体育课教学的现状
  
  1.片面注重有序性的教学模式
  近几年来,体育课教学改革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片面强调有序性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革。体育课教学依然采取以教学和监控为主、指导为辅的模式。这种片面注重有序性的教学模式,从深层次讲,是一种保守的传统体育教学理念,这种理念是体育课教学的最基础层次和境界。在这样的层次或境界里,体育教材被确定为学生掌握的对象,也是体育教师教学的目的所在。
  2.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体育课程设置以知识、技能为目标的单一的设置模式,统一的有序性教学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究精神在这里没有发展的空间,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无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二、体育课教学的有序性和无序性的辩证关系
  
  1.体育课教学的有序性
  有序性:是指规定性、约束性,是使现象服从支配它们的规律;从更深层次讲,有序性意味着和谐、逻辑上的一致性。
  体育课教学的有序性是指体育课教学的管理、程序、秩序和纪律,体育教师按《纲要》条理清晰地教学,学生井然有序地学,体育教师通过考试或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等等。
  2.体育课教学的无序性
  无序性:任何自然现象都有它的无规律性和不稳定性,它具有不可预见性和相对的不可决定性。
  体育课教学的无序性是指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或学生之间思想因素的交流、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动态评估和评估模式的多元化等等,从而使体育课教学表现出易变性和偶然性。
  3.两者的辩证关系
  有序性和无序性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有序性中包含着无序性,无序性中隐藏着有序性,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体育课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有序和无序相统合的过程。
  在体育课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必须使这一过程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有序性,那么体育课教学就不会有革新、有创造;反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无序性,那么体育课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可见,只有有序性或只有无序性的体育课教学都是片面的和残缺的。
  
  三、体育课必须注意有序性和无序性的有机结合
  
  新《纲要》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把目标定位在以人为本,使学生的主体性凸显出来。体育课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关系必然引起师生角色关系的改变,这意味着体育教师要从“主讲”的角色过渡到“指导”的角色,体育教师的主要功能不再是单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而是组织、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学习,而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1.体育课教学有序性和无序性的有机结合的意义
  学生的个性,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学生自主性、主体性、无序性的混合体。因此,随着新《纲要》的实施,要求体育课的教学必须注意有序性和无序性的有机结合。注意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有序性与无序性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已储备的知识信息,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知识发生碰撞,从而在碰撞过程中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2.体育课教学有序性和无序性的有机结合的科学性
  (1)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创新的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它体现了有序性和无序性的有机结合。可见,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注意有序性和无序性的有机结合。
  (2)是一门科学的课程
  体育课程教学是一门科学的课程,而科学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有序和无序相结合的过程,在处理有序性和无序性的关系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3)体育课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构建
  体育课教学在有序性的原则基础上,构建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在不可判定性的无序中实现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和再构,体现出一种合作宽松的、对话交流的、自我激励的、有序的和无序的体育课堂教学。
  总之,体育课教学的有序性和无序性相结合的方法是科学,也是科学的课程教学法。
  
  四、如何实现体育课教学的有序性和无序性的有机结合
  
  要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的有序性和无序性相结合,必须结合新《纲要》,对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和教学评估等环节进行深入改革。
  1.体育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设置要体现对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改变过于注重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倾向,改变体育课程难、重复和旧的现状,按照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素质作为主线,以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为原则,以发展学生体育素养和意识为根本,把课外、校外和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形成有序性和无序性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对现有体育课程设置进行整合。
  2.构建三位一体的体育课程模式
  要改变那些以体育知识、技能为单一目标的体育课程结构模式,拓宽体育课程设置,构建培养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位一体的体育课程结构模式。
  体育课程的设置不仅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而且更应该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获得完整的认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3.构建开放性的体育课教学系统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知识的生成、建构和创新过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打破学生、教师原有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平衡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使师生已有的知识信息得以启发调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内容、教师和时间,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气氛,使体育教师融入学生群体之中,在讨论和争论的无序中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
  4.构建多元化体育课评价体系
  体育课程的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发挥教育导向作用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与方法。通过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态度、体育能力、体育知识等方面的成绩并发现问题,进而改进学习方法,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也可帮助体育教师了解和提高体育课教学的效果与质量,为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促进体育教师本身的自我完善。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定量,轻定性;重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轻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重静态评价,轻动态评价,强调评价过程的量化;结果是学生围绕着分数转,学生的能力、主体性得不到充分提高和发挥,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身心难以健康发展。
  新《纲要》要求在体育课评价上,全面、整体和发展地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指导性评价。在评价范围上,既要考查体育知识、体育能力和技能的掌握,也要考查思想品德。在评价标准上,要注意从学生的发展性考虑,要把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不仅要定量评价、定性评价、静态和动态地评价,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性评价和对学生今后学习的指导性评价。
  另外,体育教师除对学生进行单向评价外,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相互评价的积极性,形成评价主体。多样化的互动的开放性自我评价,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体育课教学的有序性和无序性的有机结合,不仅能适应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它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具有全面体育素养、具有终身体育意识和有个性的人才,从而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可见,体育课教学的有序性与无序性的有机结合,是深化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