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刍议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作者:牛雅珺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还可以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新课标所特有的,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还应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标准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本质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看到一位失学儿童沿街乞讨,你可能落下同情之泪,也可能想方设法帮助他,还可能视若无睹;考试时,由于老师的失误多给你加了分数,你可能会暗鸣得意,也可能会尽快找老师核实订正。凡此种种反应,都是植根于行为主体深层认识的主动选择,都是建立在主体此前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上的。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生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教师可以告诉他可能有几种价值选择,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还可以告诉他错误的选择有什么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强迫他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动。但是,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选择不是建立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学习主体此后的选择。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三维目标”,关键还得整合好“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整体在教学活动中应统一实现。而不能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应当将它们设计为三个环节并分别操作。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任何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都必须经历一定的学习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和理解这种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并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学习,发展智能;这些活动,又同时使他们体验到积极的情感,掌握正确的态度,受到价值观的教育。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们整合于统一的教学活动过程。语文教学中,“三个维度”融为一体,共同形成并发展为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重视学生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序、有用的语文知识和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创新精神、研究能力、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整体,在教学实践中还有选择、侧重的特点。从一般意义上说,教师的每一堂、每一知识单元的教学,都应当而且必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因为这些目标是难以分割地融合于一体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又有一个更需要突出什么目标的问题。三维目标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其结构、主次、实现方式是不同的。比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它通常以隐性呈现,渗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以及对知识的掌握之中,体现在师生交流、合作之中;而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它便是显性的、主要的教学目标,这类课程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语文教学中,要对课程内容作具体的分析,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宜通过“亲历”过程获得方法等启示,突出“过程与方法”的重点;有的课文内容具有强烈的情感态度倾向、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应特别着重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课型来说,教学目标总是不同的。教师预设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得有见识,有语感,能抓住课文的精彩处、闪光点、肯綮处、疑难点;其次得有全局观;此外,对学生还应有相当的熟悉程度。真正的语文课一定要把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放在首位,因为文本中的所有的信息内涵、情感思想都是以语言为依托传递出来的。总之,应当在全面达成目标的策略思想指导下,着眼于整体的课程内容和长期的学习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析具体内容的特点,突出重点,讲求实效。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构造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语文教学从三个维度关注语文目标的整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切要素,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奠定基础,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落实“三维目标”,真正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