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知识价值链视角的学校知识管理架构研究

作者:曾德超 安宝生




  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知识及其精华——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世纪初的5%左右上升到20世纪末的70~80%[1]。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已成为一个国家富强的源泉,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动力。学校是典型的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组织,但在2000年经合组织(OECD)公布的《学习社会中的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Learning Society)报告中,却指出知识在诸如教育这样的公共部门的传播与应用,一般是较差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拥有很多知识资源的学校不能充分利用知识?可以说,缺乏有效的知识管理是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知识管理是在企业,特别是在高科技企业首先应用成功的,但在学校中的应用则很少。由于学校与知识天然地存在紧密的关系,因此,以往的学校管理中也存在知识管理,学校在不断地、无意识地执行着这种管理。但这个过程总体而言表现出无意识和粗糙简约的特征[2]。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深入细致地以知识管理促进学校发展,已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一、知识的解读——价值链观点
  
  要研究知识管理,首先必须明确知识的内涵。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思想家、科学家对知识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说法,至今为止仍然没有得到共识。
  我们认为,要完整地把握知识的内涵,需要将它与其关联的概念——数据、信息、智慧进行整体考虑,才能有清晰的认识,这种观点已成为当前人们普遍接受的主流观点。
  这种主流观点将知识放在一个层层递进的价值链中考虑,最底层是数据,其次是信息,再次是知识,最后是智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抽象与升华。四者有如下关系。
  数据是对观察到的事实所作的记录。例如学校的面积、学生人数、藏书的数量等,都是学校的数据资源。
  数据经过整理、赋予含义后,就上升为信息。例如学校的招生简章,集合了许多信息,对报考者来说有重要意义。
  知识是在信息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当经过人的思考,信息被赋予意义后就上升为知识。例如,教师掌握的学生学习动机知识,是来自于学生学习情况、态度,再加上自己对心理学动机理论的了解,融会贯通而成的知识。
  智慧是利用知识来指导行动的能力,是更高意义上的知识。例如,对同一课程的教学,课本知识是一样的,但有的教师教育成效会明显高于其他教师,这是与该教师相关的一种智慧。
  但是分层的价值链模型人为割裂了不相邻概念之间的联系。如从数据到知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并不需要经过信息这个环节,而是能直接转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通常能从一堆分散的数据中找出供人们决策参考的知识。
  事实上,不少学者已经倾向于不采用简单的层次结构描述四者的关系了。如Kai Mertins等所说“将数据、信息、知识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进行清晰的层次划分,这是最实用的知识管理方案[3]。”王克胜等将知识价值链总结成图1的结构[4]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知识价值链有一条公认的主线,即: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另外,还有从数据直接到知识,从数据、信息直接到智慧的几条辅线,它们也是知识价值链中重要的组成,只是一般情况下,它们需要伴随主线而存在,所以容易被忽视。因此,可以将知识价值链绘成如图2的网状结构——我们称之为知识价值链四边形。
  
  
  1.数据到知识的辅线。该线表明,数据通过人们的推理、关联是可以产生知识
  的,如众多数学定理都是这样产生的。
  
  2.信息到智慧的辅线。该线表明,信息和具体个人相结合,可以产生指导其行动的智慧。日常生活中这种例子是很多的,如网上购物,通过搜索需要的某类商品,相关网站上可列出众多这类商品的信息,决策者(购物人)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息采购所需要的商品。
  
  3.数据到智慧的辅线。该线表明,数据反映到具体个人那里,与其个人知识相结合,可以产生新的知识,这就是与个人相关的智慧。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知识价值链四边形的三条辅线表明了价值链上不同层次对象(数据、信息、知识、智慧)间存在跳跃式转化的可能,但并不是说这些对象间的转化不需要借助于其他对象。事实上,他们是离不开促成这种转化的主体——人的,而人是联结这些对象的综合体,也就是说,是离不开已存在于主体中的其他对象的。
  在上述四边形的内部,还有两条螺旋线,一条是从智慧到知识到信息的螺旋,表示从智慧到知识、信息的转化关系。事实上,人类知识的积淀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将个人的智慧转化为可供记载的知识、信息而不断流传;另一条是从知识到信息到数据的螺旋,表示从知识到信息、数据的转化关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可编码化的知识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信息、数据,得以分析和利用。正如彭特·赛德马兰卡说,“你为管理、控制或是获取知识所作的努力越多,它就越可能变回信息和数据。”[5]
  知识价值链的这种网状关系,符合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利于信息、知识在组织间的快速传递。事实上,我们通常所说在知识管理下,组织结构应该是扁平化、网络化的,就是对这种关系的最佳佐证。
  
  二、学校引进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如何促进教材内容向学生个体知识的转化,如何将积淀在教师头脑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贯穿到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则是对学校引进知识管理的必然要求。具体讲,学校引进知识管理的明显益处可作如下表示。
  更多且更容易取得的知识→刺激相关人员来使用知识→提升学校教与学的价值→增进学校的效能与形象。
  更多且更容易取得的知识→增进相关人员对专门技术的了解→更有效使用知识→在资源使用上节省运作的成本。
  更多且更容易取得的知识→增加知识分享与创造→较快速的决策→较快速的反应→促进相互关系。
  更多且更容易取得的知识→快速的知识更新和去除→对于需要什么知识有更清楚的了解→更有效的个人发展方案→更快速地实现目标。
  
  三、学校知识管理架构——价值链视角
  
  理论架构能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也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对该门理论诸要素之间关系的总结,对后继者的研究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管理虽然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问,但短短几十年,就出现了不少有关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主要有两类观点:一是关注组织活动(过程观),二是关注信息技术(技术观)。在“组织活动”方面,强调组织成员必须分享知识,与他人共同协力完成任务,并强调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而在“信息技术方面”,则强调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的基础,能将知识在合适的时候提供给合适的人员。
  教育从知识的观点看,是一种有系统而选择性的认知过程,以扩充个人的知识领域,并增进个人认知的正确性和敏锐性。因此教育是获得知识的最有效途径,而知识是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的最具体保证。可以说,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知识价值链增长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以“组织活动”为基本出发点,按上述知识价值链增长的路径,从管理过程这一角度来分析学校知识管理的一种可行架构,如下图所示:
  该架构可用一条主线、两个循环、两条辅线、一个核心来概括。
  一条主线是指基础管理→学习管理→创新管理→教育智慧的价值链。学校管理活动从基础管理开始,通过基础管理活动的完善,组织能力的增强,促进学校的主要任务——教学目标(即学习管理)的完成,在良好的组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知识分享、科研等手段,实现知识创新——即创新管理的目标,而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将知识应用到学校各种活动中,提升学校的竞争能力——即学校教育智慧的目标。因此,这是一条从基础管理到教育智慧层层递进的价值链。此价值链的四个环节——基础管理、学习管理、创新管理和教育智慧都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它们共同构成了学校知识在不同层面的流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