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校长如何应对教师职业倦怠

作者:戴新利




  目前,关于教师职业倦怠已有很多的探索与研究。但在应对策略上,绝大多数都是从教师个人生理心理角度,采用自我调适的策略。本文试图从校长的工作视角研究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对于帮助教师预防与走出工作倦怠,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更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危害
  
  所谓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长期处在社会的、职业的、心理的、组织的、人际的等种种压力下而产生的指向教师职业的各种消极情绪体验的总和。使得教师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对他人情感的疏远和冷漠。表现在行为方式上:(1)情绪衰竭,即教师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对教育教学工作丧失热情和积极性,工作马虎,烦躁易怒,容忍度低,对生活和工作感到无助、漠然和悲观。(2)非人性化,即教师以消极、麻木、否定的态度对待同事和学生,逃避社会交往,对人缺乏同情心,无心教育教学工作,容易迁怒学生或视学生为宣泄对象,丧失了往日的爱心和耐心。(3)低成就感,即教师的自我评价和价值取向降低,缺乏自信心、不敢迎接挑战、工作不思进取、厌学、厌教、厌生,得过且过,消极对待。它对教师本人、学生、学校和社会都会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最终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更是刻不容缓。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社会的期望值过高
  长期以来,“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给教师戴上了太多的光环,也赋予了太多的使命和责任。诸如宣传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等,都是以牺牲作为其本质要素。被树立的教师榜样常常就是奉献得一无所有,甚至是健康和生命。加之,现在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的残酷现实,又进一步强化了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并进而转化为对教师的企盼,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有一点差错。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通过各种形式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全社会的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教师日感越来越难当,不得不牺牲一个个节假日或夜晚休息时间。社会对教师职责的高要求、教师对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责任感与现实社会中教师的经济地位、职业声望等的矛盾造成的角色冲突,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久而久之,心理失衡,进而发展为职业厌倦。再加上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为不相称,教师的付出多,而学生的成效不显著,使教师不能获得成就感。缺少职业满足感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构成了强烈冲突,这种冲突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职业厌倦感。
  
  2.教师职业的现实压力
  现在的教育教学和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的要求过多、检查过多、评比过多。除了完成常规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外,探索教育教学创新、写论文、各种竞赛、教研活动、公开课等让教师应接不暇;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验收更使教师们忙于应付。此外,班级人数的膨胀、学生难以管教、大量的备课与批改作业、过多的考试与授课强度的增大,超负荷的工作量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再加上外部环境改革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形势要求必须的再学习、再进修,以及要在短时间内学会各种相关的技能……特别是在当前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材的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这也使每一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适应,则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反叛。这一切都凸现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加剧了教师的职业危机感,导致了教师身心极度疲倦,职业倦怠感油然而生。
  
  3.内部管理改革带来的心理负荷超重
  近年来,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中的“末位淘汰制”、教师资格社会化、引进、招聘外地人才、学年评优、评先、考核、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按绩取酬等深深地撞击着原有的“铁饭碗”,使得教师人人自危,他们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力拼搏,有所作为,才可能称职。教师聘任制的推行虽是大方向,但由于相关法规、政策的不配套,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致使操作起来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中也不可否认地存在有些学校领导改革没有做到积极稳妥,人为地给教师们制造了不合理也不合法的压力,不仅压力没有转化为教师工作的动力,反而使一些心理素质脆弱的教师则因压力过度而导致心理危机。特别是一些在改革中面临分流和下岗的教师,心中总是充满了怨气。另外,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也存在量化考核过细过死的缺点,导致教师疲于应付。再者,学校内部管理的激励方式单一和激励对象片面,使多数教师得不到成就感。特别是在教师的各种考核、评优、晋级中搀杂了长官意志,过多地照顾关系、考虑亲疏,使工作突出的同志感到寒心,丧失了工作热情,产生失落情绪。
  
  4.工作环境缺少人文关怀
  当前各类学校谈及教改必称“以生为本”,但对作为教育行为实施者的教师们,这种“人本主义”精神光辉却很少能照耀到他们身上。学校的组织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只重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顾教师的个人需要,很少有对教师进行精神放松和赏识的机制,更没有相关精神关照和温馨提示等,对教师的精神关注成为教育管理者的一个盲区。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尽健全,教师缺乏经常的欣赏与支持性反馈,尽管很努力、很勤奋,却很少被欣赏。即便学校领导开会表扬时,也常以那些带病工作甚至累倒在讲台上、放弃休息加大自身工作量的教师为榜样。显然,这些领导并没有关注教师的生命和身体健康状况,没有把教师当成有生命的人看待。一些校领导还常常不顾教师的心理感受和尊严,随意训斥冷淡教师。另外,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缺少沟通等等,都容易使教师产生压抑感、无归宿感,导致倦怠的产生。
  当然,产生倦怠的原因还有教师自身的人格因素和生理因素等。
  
  三、校长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1.帮助教师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有人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最好的解毒剂。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除了努力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外,必须重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端正他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探索开发教师潜在的人力资源,强化教师的奉献意识、质量意识和成就意识,使得他们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甘当人梯,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改革发展形势报告会和师德师风教育等活动,对教师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认识教师职责,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
  
  2.努力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教师的劳动具有创新性,只有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感受到创新的教师,才能免于被职业倦怠所困惑,而创新性的激活需要一个“相对温暖”和“相对安全”的环境。在这样一个能充分地享受到被信任、被尊重、被理解的氛围中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工作,往往能极大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师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有效的提高。校长要营造的正是这样一种能激发教师成长需要的良好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师工作环境,要求学校管理者尊重教师的人格和个性,珍惜教师个体的劳动成果,重视教师的心理需求,充分地理解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艰辛,不断地给以关怀和鼓励;以民主、平等的方式鼓励教师参与管理,参与学校目标、计划的制定,参与决策;学校实行校务公开,做到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让教师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审议权、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使教师处处感受到组织的信任和自我成长的愉悦,从而激起教师工作的热情和潜能,提高教师职业的满意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