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从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现象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吴小红 冯泽永




  “文化反哺”,是指一种发生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现象,其实质是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进行积极主动的文化影响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反哺”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向社会化”的过程,即传统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
  
  一、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化反哺”现状
  
  1.客观存在的“文化反哺”现象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910万。2003年,网民增长率为46%。其中大专学历以上的网民占70%以上,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学生。学校由于在信息资源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网络社会”发展的前沿。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多数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们对电脑和网络的知识与应用水平总体上远远落后于学生们。这使得学生在与老师和学校的交往关系中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师传生受的学习方法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网络时代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由学生向老师进行逆向教育的行为,内容涉及知识技能,也涉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2.网络时代“文化反哺”存在的必然性
  网络传播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纵观这些网络下成长的学生,他们呈现出与以前学生不同的特点。
  一是网络知识丰富,从网络中更快更多地学到了更新的文化知识。二是思想自由,视野开阔。今天的互联网是一个全球的开放系统,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在一个平台上交流各种思想和信息。三是独立自主意识强。学生们与其同辈群体之间算术级数式的交流,使他们的知识和信息获得几何级数的增长。同辈群体成为他们的第一影响源,他们独立意识强,不盲从于老师。
  
  3.正确看待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化反哺”现象
  网络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网络看成一种电教手段、一种学生的学习生活工具,而应该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那些更多地把目光关注于网络的负面影响,粗暴地指责网络误导学生,一味靠禁止学生上网等手段来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是不合时代潮流的。网络时代的确给我们学生工作带来了深刻变化和挑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勇敢面对,接受挑战。
  
  二、“文化反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推动了校园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全新的观念和变革精神、专业化而富有创意的学生群体正是以其崭新的观念与精神,切开了我国各种传统文化封闭的链环,形成与世界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导社会文化变迁,使中国社会在他们引发的一系列文化震荡中走向新生。
  (2)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念更新。“文化反哺”有利于打破老师们的思维定势,对老师们产生影响。受学生的影响,师长辈意识到了安于现状就会落伍,在日常生活中也开始关注新的事物,涉足新的生活领域、学习新知识、改善教育方法。
  (3)增强了师生交流沟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依然还是年长一代在起主导作用(将来也不可能由学生们来主导),来自学生们的反哺并未使师长一代失去原有的地位和尊严,但“文化反哺”还是在很大程度上悄悄改变了不同代际之间的相对地位,不可避免地提高了年轻学生一代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文化反哺”对填补师生“代沟”裂隙,并促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
  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化反哺”现象,既给当前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1)导致学生价值观发生改变。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价值目标层次化、价值评判呈现多重标准。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就在其中产生碰撞,其中西方伦理中的“单纯利己”、“自我实现”等观念的影响尤为突出,由于学生的认识上的片面性、情感上的不稳定性、意志上的脆弱性和行为上的冲动性,他们的价值取向中出现了重个体价值轻社会奉献的倾向,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社会负责的主人翁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要求高而对自己要求低。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思想政治工作是很大的挑战。
  (2)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国外敌对势力将互联网作为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和“柔性颠覆”的工具,他们利用信息兜售宣扬其政治理念与文化价值观,国际互联网中的信息垃圾,如色情、暴力信息以游戏的方式直接呈现在终端屏幕上,使其政治觉悟淡化,价值观发生偏差,从而出现角色认同错误和反社会的情绪等等。这些对于我们的政治与社会稳定都极为不利,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难题。
  (3)对学生的行为方式、相互交往和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存在着难以控制的虚拟政治动员,上网者以低廉的代价就可以在广大的范围发布信息。另一方面,互联网还存在着难以控制的匿名和隐蔽行为,在网上无人知道发布信息者的真实身份,它隐蔽了现实世界中人们身份特征的识别标志,只用一个数字代码来表明身份。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而是在虚拟、隐形的空间进行交流,这势必会导致参与者做出不负责任的事。
  
  三、面对“文化反哺”现象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1.为什么要创新
  主动融入网络文化大潮,准确把握“文化反哺”现象的脉搏,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开拓创新地开展工作,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亟需重视和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1)“文化反哺”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工作方针。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是说教式,将一些观点和看法无条件地强加于受教育者,永远将施教者放在主动地位,而使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彼此没有平等的交流。“文化反哺”现象要求这二者是平等的,双向交流的。这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青年学生不同程度的抵制。
  (2)“文化反哺”挑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文化反哺”挑战老师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一种模式:建立庞大的政工队伍,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长期施之以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删去和隐瞒不利的消息,用特定的过滤程序对宣传的思想进行筛选,使受教育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发布对我不利的信息或者黄、赌、毒等不健康的信息腐蚀青年,它具有快速、及时、同步的特点,使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再对网民接受的信息进行过滤和控制。
  (3)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挑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传播的方式方法。我们如果仍采取单调的作报告、谈心得、读文件、读报纸等方式,忽视信息科学的规律和互连网的运用,就会使使思想政治工作难有成效。
  
  2.如何创新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继承和发扬优良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树立网络意识,掌握网络技能,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1)建立新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我们必须大力扩展中文网站,建立校园和学生自己的网站,通过以汉语为载体的信息传递形式来抵制西方大国不良文化的渗透,同时利用校园网络构成独特的校园文化以吸引青年学生,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中。采用时尚的、学生乐于接受的、符合网络特性的“话语模式”,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传播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一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特定的模式,正面引导学生,使青年学生在校园环境中精神上得到升华,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增强青年学生的“反哺”能力,促进师生两代人的协同进步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2)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网络教育主体同时兼有思想政治教育和信息传播的双重身份,与教育客体的关系没有上下高低之分,使之担当起协调“代际差异”的重任,通过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缩短老师和学生之间技能、意识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距,建立起一种平等、相互信赖的关系,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亲和力。
  (3)更新方法,改进教育方式,加强网络工作的隐性教育。师生在网上没有高低之分,人格、权利、地位是平等的,可以平等自由地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文化反哺”驶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