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教师专业化:新世纪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向

作者:吕安琳 张 俊




  教师是一种独特的社会职业,这已是人们的共识。这种职业,是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而逐渐分化并获得其独立性的。教师职业分化独立后,人们对其所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也就不断有明确、完整和科学的认识。尤其是从近代世界范围内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以及教育在国家发展、文化进步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人皆可师”,或者“人易成师”的传统观念逐渐受到了冲击和摒弃。教师必须专业化,成为普遍的社会呼声;教师的专门培养制度和资格证书任用制度,也成为重要的社会性教育制度。
  
  一、教师专业化及其现状
  
  从当前理论界讨论的结果来看,比较多的观点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采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与教师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其基本含义是:(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强调的是成长和发展的一个过程。
  
  二、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教师”、“教师文化”、“教师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构成了教育研究的重大领域,“教师专业化”成了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建议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质,认为“教学应被视为专业”。1986年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了《以21世纪的教师装备起来的国家》、《明天的教师》两个报告。这两个报告同时提出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师范教育改革的目标。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的“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编制的《教师专业标准大纲》是一份迄今为止最明确地界定了教师专业标准的文件,它强调教师的第一责任在于参与并帮助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强调构成教师职业的教与学的专业性内容及其知识基础,特别是强调知识的生成性理解与知识的综合性利用,突出了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角色,从而改变了历来教师的形象。“学者未必为良师,良师必为学者”如今已成为美国师范教育的新概念。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了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
  
  三、教师专业化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从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素质教育经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深入人心,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成为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但凭心而论,虽然谈论的多,但却理解得甚少,毫不客气地说,我国一些中小学校仍囿于应试教育的怪圈之中,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上,障碍依然重重。这里因素颇多,除了教育制度、教育政策、人才标准和传统文化观念等的影响之外,教师素质恐怕是关健。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均表明:教育改革的动力和阻力均来自教师。因而推行素质教育,不致力于抓教师的素质,素质教育必不能落到实处。
  再从基础教育师资状况来看,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尚有不少差距。我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广大教师中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面狭窄等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如在我国浙江、上海等地实施了初中综合理科课程改革的试验,其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以现实问题为对象学习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然而在试验中却发现,绝大多数学校使用综合理科教材仍然采用分科教学,即由多名分科教师对同一班的课进行分段授课,由此导致知识的综合越来越低,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课程改革的初衷。
  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势在必行。按照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的观点,要使教师成为专门化的职业,必需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
  
  四、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措施
  
  1.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在培养渠道上,从单一的师范院校向模式多样化发展,借鉴国外的经验,今后要在综合大学设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承担培养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学院的基础课部分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上,教育类课程由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的教师来上。此外,应鼓励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但在任教之前要到师范院校去进修学习,学完教育类课程,并完成教育实习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方可到中小学应聘。这种多渠道的中小学师资培训制度,有助于形成竞争机制,促进师范教育及师资质量的提高。
  
  2.优化课程结构,加强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现代师范教育课程一般分为三大类,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含教育理论课和教育见习、实习课)。二战以来,大多数国家在改革教师教育时,一方面拓展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加强学科专业教育,注重学术性;另一方面,也注重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学习与教育实践训练,强化了师范性。师范性与学术性在更高的层面上走向统合。就我国当前教师教育而言,要造就合格、优秀的教师,一方面的确要依托比较高深的学科修养,这种学科水平标志高等教育的水平,能够训练人的综合分析能力,并进而进行有创新性的、自主性的思维。除此之外,还需要学习并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及方法、技巧,需要具有对教育工作的的责任感和服务教育的志趣,需要具备创新性地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课程体系要由专业性向基础性、综合性发展。
  
  3.提高教师的专业道德
  首先,教师应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敬业爱岗;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其次,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师德应该注入新的内容。第一,树立教育理想和价值观。中小学教师应走出教书仅是谋生手段的误区,逐步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者的转换。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人格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除了拥有专业技术外,还应有远大的理想。第二,勤于反思,善于积累,乐于交流。如果没有反思、交流和空间,教学容易陷入纯技术化和机械化的泥潭,难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更难以应对教师专业化的挑战。
  
  4.增强教师的专业意识
  首先,要明确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权利。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意识淡漠,原因之一是中小学教师相对而言负担太重、待遇太低、社会地位低,对自己的责权不明确。另一个原因是,社会上对中小学教师的义务规范较多,而对他们工作中应享有的权利,尤其是作为专业人员应享有的权利考虑较少。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权利呢?一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二要制定相关的法律,保障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利益。三是中小学教师本身要增强法律意识,努力维护自己的权益。
  其次,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中小学教师多是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纲要工作的,而现在更提倡研究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教师应该更多的拥有专业自主权。“有了教育的专业自主权,教育才不再是一份普通的职业,而是一种神圣的专业和事业,也因而才有较大的工作成就感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