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精品课:教学与科研互动相长的结晶

作者:余方平




  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评选工作是教育部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一批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还将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评选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和名牌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1]就在教育部2003年春天启动这项工作不久,我校就取得了在全省同类学校中极少取得的好成绩:2003年秋天,历史系余方平教授申报省级精品课旗开得胜,他主持的《商洛及陕西历史述略》课程荣获陕西省高校首批“省级精品课程”称号。当年,全省高校共有5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而其中本科院校就多达52门,几乎囊括了所有被评上的课程,高职高专类学校一共才有两门课程入选,我校(当时的校名是商洛师专)就有一门,确属难能可贵。这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创建,是课程主持人多年来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创造实践的结晶,同时也是对“教学型高校的教师要不要同时承担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这个长期争论问题的最好回答。
  
  一、教学的需要催生精品课程的初创
  
  “精品课程”绝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效果好质量高”的代名词,它其实是高校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的产物。教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依托,是科研不断走向深入的驱动力。离开了教学的需要,科研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省级精品课程《商洛及陕西历史述略》的创建,正是源于教学的不断需要。
  本门课程的开设发端于十几年前的《中国革命史》教学内容的改革。当时,大学一年级学生因为在中学阶段刚刚学过了中国近现代史,因此对与中国近现代史内容有诸多重复的《中国革命史》课程缺乏兴趣。余方平同志针对这一现状着手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把商洛老区的革命历史引进了课堂。他经过半年多的课余钻研,编写出了商洛地区第一部地方革命史教材《商洛革命史略》(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他在研究实践中认识到:地方革命史“可以补充中国革命史教材中的一些空白”;“可以纠正中国革命史教材中的一些错误”;还“可以对中国革命史教材起到详释作用。”[2]他把《商洛革命史略》作为学生学习《中国革命史》课程的地方性补充教材。这一改革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随后又得到了主管全省高校“两课”工作的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宣教处的充分肯定,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会刊《思想政治教育》摘要发表了余方平的文章《商洛革命史对于中国革命史教材的重要补充作用》。经过几年教学实践并总结出经验后,1996年,余方平同志因“自编地方革命史教材激发学生学习中国革命史的积极性”这项教改成果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委评为“陕西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奖励。
  1996年秋,我校首次开设政史教育大专班(后改为政史系),余方平同志根据学生大多来自商洛地区的实际,专门为政史专业开设了《商洛革命史》课程。从此,《商洛革命史》便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体现商洛地方特色的历史专业课程,并列入《商洛师专学科教学计划》。这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是一种创新。两年后,余方平同志觉得对历史专业的学生只讲革命史范围太窄,于是把《商洛革命史》改为《商洛历史讲座》,这样教学内容就大为扩大了。教学改革又为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研究商洛的古代史,于是他又开始了对商洛古代史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到2000年秋,他出版了商洛地区第一部比较全面地反映商洛历史的专著《商山探微》(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作为学生学习《商洛历史讲座》课程的主教材。就这样,教学改革的需要又一次促成了他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优良的成绩:《商山探微》一书被陕西省图书馆、商洛市图书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资料室等多家图书馆收藏并给予较高评价,并在2003年获得了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就在这前后,我系学生的来源已不限于商洛和安康地区,而是陕西各地。如果继续讲授商洛地方史,显然已不能适应生源变化的形势,他又将《商洛历史讲座》改称《商洛及陕西历史述略》。
  改名后的《商洛及陕西历史述略》的教学内容显然又大大超过了《商洛历史讲座》。教学改革再一次向科学研究提出新的研究目标。余方平同志又致力于“陕西与中国西部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地位”的研究,先后在《甘肃社会科学》、《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其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有三篇论文被我国历史学界最高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网站全文转载,其中一篇研究商洛与商族起源关系的文章还得到了研究所专家的较高评价。这件事刷新了我校教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记录。
  余方平教授从十多年前编写《商洛革命史略》到五年前出版《商山探微》再到近两年学术论文被国家级研究所肯定,都是源于教学改革的需要。正是一次次教学改革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的一次次深入。
  
  二、科研的深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科学研究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促进了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更新。余方平同志自编《商洛革命史略》,将商洛革命史的研究成果引进《中国革命史》课堂。这时的改革只是改革教学内容,“商洛革命史”还是《中国革命史》课程的一部分。后来由于政史专业的设置,课程体系就发生了变化,《商洛革命史》不但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而且脱离了“两课”系列,进入历史专业课体系。《商山探微》这一科研成果的出版,为《商洛革命史》课程变成《商洛历史讲座》课程提供了有力的教材支撑,紧接着一系列研究陕西和西部的成果又为《商洛历史讲座》再变为《商洛及陕西历史述略》课程提供了必要的教学资源。就这样,科研成果为该门课程的建设注入了永不枯竭的活力。第二,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实践教学的深入。在《商洛历史讲座》课程建设时期,为了研究商洛历史的需要,余方平同志与商洛市博物馆、商洛市文物局、商洛市考古队等单位建立起密切联系,本课程组就吸收了商洛市文物局副局长、商洛市博物馆馆长、考古队队长参加,并带领学生参观商洛市博物馆、商州区东龙山夏商周遗址和东龙山东汉贵族墓发掘现场,将商洛文物考古领域的研究成果、考古发现应用于本课程的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在《商洛及陕西历史述略》课程建设时期,本课程组又与陕西历史博物馆、临潼秦佣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半坡博物馆、杨虎城纪念馆、黄帝陵、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单位建立了固定联系,并定期带领学生进行参观考察,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第三,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的科研实践,为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使课堂教学永葆无穷活力。正是因为课程主持人对商洛及陕西的历史与现状十分熟悉,他讲授《商洛革命史》、《商洛历史讲座》、《商洛及陕西历史述略》等课程不但深受校内学生的欢迎,而且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多年来,凡是听过余方平教授讲述商洛历史课程的校内、校外(他曾多次应邀到校外讲商洛史)学生、同行、职工,无不交口称赞。说他讲课根本不用看教案,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如数家珍;语言生动、风趣形象,能紧紧抓住听众,给人印象深刻,经久难忘。《商洛日报》、商洛电视台都报道过他的讲课。这门课被授予“省级精品课程”称号,应当说是当之无愧的。
  从以上对我校这门省级精品课程产生机制和过程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和科研本是辩证的统一体。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文”“题”协和,相得益彰。它们之间的互动作用并不存在主次之分,也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互相转化,是一个“相长”的过程。因此,有的高校就响亮地提出:教学立校,学科强校,科研兴校。北大、清华真正的教学骨干,必定是科研骨干。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省级精品课程”的称号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的。没有“十年磨一剑”的思想准备和坚持不懈的创新实践,仅靠临时突击、侥幸获取是不可能成功的。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03年陕西省普通高校精品课程评审结果的通知.陕教高[2003]64号.
  [2] 余方平.商山探微——商洛历史若干问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