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体育专业学生人格调查与人格培养研究

作者:常生良 胡建忠




  体育专业学生成熟的人格不仅是其全面良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学生将来“从教”的核心素质,对其将来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作为体育生,其专业定向是否会对其人格产生影响?体育专业性质与人格的相关因素有多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鲜见。为此,本文采用量表测量,对中学体育生的人格的成因和发展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为探讨体育生有效的人格教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这次调查采用分年级按学号等距分层方法,随机抽取十所中学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742名,均为体育生。其中男生414人,女生328人;一年级男生249人,女生176人,三年级男生165人,三年级女生152人;年龄16~20岁。
  具体的调查方法采用查阅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衡阳市二中、郴州三中、衡阳县三中、常德市一中、宜章六中、衡东一中、株洲市一中、衡南县二中、明德中学和岳阳市一中等十所中学发放800份问卷调查表,回收760份,最后确定有效问卷调查表742份,有效回收率90.5%。
  运用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编制的卡氏16PF测验量表。由专业教师主测,分批在相同情况下实施团体问卷。
  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体育生16项人格发展因素指标得分在3.5~9.2之间,其波动性较大,两极分化明显。其在乐群性、恃强性、兴奋性等人格发展因素上得分较高。而在自律性、稳定性方面得分较低。说明体育生人格发展具有鲜明群体性和专业特征。与队友密切协作,不畏强手并敢于战胜对手的决心和勇气,在比赛中保持较高的兴奋性及在观众面前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等等。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体育专业学生接受体育运动的学习与训练,同时增加了体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这都导致其人格的发展呈明显的趋向。说明健康的体育运动在学生人格修养发展上具有塑造功能。
  
  2.体育生男女在人格修养的发展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尤其是在稳定性、有恒性、自律性、恃强性及敢为性方面差异显著。其中稳定性、有恒性、自律性方面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而在持强性、敢为性方面男生又明显高于女生。体育生男女这种人格修养差异与普通男女人格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说明体育运动在人格修养发展上具有塑造功能,但男女其生理差异与差距造成的能力差异及社会文化对男女的要求不同而导致的心理差异与性格差异,很难通过体育运动的影响而发生大的变化。因此在体育生人格修养方面也应依据男女的性别差异而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
  
  3.一年级与三年级在人格发展上有着显著性差异。其中在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独立性方面三年级得分明显高于一年级,表明三年级学生在接受二年的教育和训练后,随着学年增长,专业教育深入,知识的丰富,阅历的增加,使其在人格修养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与完善。此外,学校合理而严格的校规校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其他学生的人格特点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格修养都具有良好的影响和修正作用。
  
  三、建议
  
  中学教育虽短,但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格影响较大,从体育生的心理历程折射出众多的与教师的某些社会角色相关的人格特征。由于受体育专业特点,个体认知水平差异,个性差异,性别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体育生人格特征的显现复杂化和多样化。针对此,在体育生人格教育与培养上,应对之策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人”与“为教”并重,丰富中学体育生的人格内涵
  体育生对专业的执着和热爱,对理想的憧憬和企盼,是他们求知求学的动力源泉。因此,在体育训练中应全面渗透人格教育,强化人格意识,把“育人”和“育能”,把体育与德育及心育等有机统一,融合在特定的体育训练中,使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从根本上实现结合。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人格修养的自觉性
  体育生乐群性、恃强性、兴奋性因素得分高,反映出在专业定向状态下,这些人格因素能够充分发挥体育人格魅力与体育之精神。但另一方面,负面影响也存在,突出的一点是容易滋长自足、自大心理,从而使自我认识的警觉性降低。针对此,体育生人格教育的预见性和超前性很重要。要在人格测验的基础上,通过团体及个别咨询方式,使体育专业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明确优势与不足,从而提高人格修养的自觉性。
  
  3.尊重年级和性别差异,加强人格教育的针对性
  在中学体育生教育过程中,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在人格修养方面差异明显,由此可见,体育生人格发展富有动态性,可变和可塑性空间大,这是实施人格教育的契机和条件。另外,体育生人格教育也要注意针对性别的差异开展教育,特别是帮助女生深度了解体育运动对女性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及功效,调整心态,使其学会释放自己的情感,增强自信心,降低紧张强度,确定认定角色。一年级要注意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调动,注重独立生活能力和自律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 孟昭兰.人类情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 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 任未多.体育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体育科学,1997,17(4):67-69.
  [5] 刘淑慧.对我院82级学生个性特征的探讨.体育教学,1986(1):2-5.
  [7] 车丽萍.大学生自信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4):661-666.
  [8] 陈耕春.试论体育运动的心理保健功能.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3,19:69-71.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