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元明清古典小说教学的思考及建议

作者:郑泽红




  小说,是最有趣味、最生动的文学体裁,也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较之其他文学形式更具鲜明的形象和曲折的情节。因此,小说教学和其他文章的教学一样,必须从课文特点出发,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成效。中国古典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从元末到明清的四大名著由于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深受学生的喜爱。课本中节选的古典小说篇幅长,容量大,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是当前从事古典小说教学的教师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古典小说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古典小说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元明清古典小说概况
  
  从元末到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这些小说多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骄傲。元明清小说大约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代表。它们以英雄好汉为对象,壮志豪情乃是贯通两书的红线。只是《三国演义》受到安邦定国基调的限制而显得缩手缩脚,进而约束了豪杰的心灵世界的挥洒;《水浒传》则别开生面,以横空出世之气概展现乱臣当道时好汉们的爽快豪侠,故而生发出淋漓畅快之气。
  第二类以《金瓶梅》、《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为代表。这三部书不同于第一类的历史传奇,而是直指社会现实。它们面对丑陋现实所表现出的憎厌之情溢于言表,故常常在开头就直接导入社会问题。
  第三类为《西游记》和《聊斋志异》。它们直接以神鬼和魔幻为对象,在虚拟的意境中阐发人生体验,具有较深的理趣。
  
  二、对元明清古典小说教学的认识
  根据古典小说的故事性强及人物众多的特点,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弄清下面四个关系,对于把握课文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
  
  1.情节和人物
  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离不开人和事,因此小说也必然以人和事为其主要的描写对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免不了写人。但是由于作品主题以及创作意图的关系,写人和写事作品的具体表现是不一样的。即当作品以写人为主时,事情的发展就成了表现人物的具体情节;当作品以写事为主时,人物的言行则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力量。比如《水浒传》中节选的《智取生辰纲》,这是片断,主要是写晁盖等人半路劫取“生辰纲”,迫使杨志走上梁山的过程。其主要人物杨志在前面章节已经出现过,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也已经得到展现。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们就不应以人物性格分析为主,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情节的欣赏上。围绕一个“智”字深入分析晁盖、吴用他们是如何通过伪装,一步步引诱、麻痹、迷惑杨志他们,最后达到动摇、瓦解他们的目的的。至于人物性格,稍作点拨归纳即可。
  但是,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并非都如上面所说的那么简单。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和人物性格存在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因此,反映在小说中,也就会有各种不同的情形。教学上,我们还要将它们区别开来。
  
  2.个体和群像
  在不同的作品里,人物性格存在的状态是多种多样的。同样,在不同的作品里,人物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大有讲究的,我们要仔细加以思考。这里,笔者先谈一个习惯观念问题。在小说教学中,常常会涉及诸如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等概念。这是因为小说里的人物一般都不止一个,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有所侧重,或以某个主要人物为中心。因此我们在分析作品时,便也因袭了这种思路,常常要先确定出一个作品的主人公。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并非在任何作品的分析中都行得通。还是以《水浒传》为例,施耐庵在其中描写梁山一百零八将,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教这样的作品,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宋江和晁盖形象的分析上,而把其他人物作次要角色来处理,那么可以肯定这样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因为这篇小说在揭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是以群像而不是以个体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应该在搞清课文情节结构的前提下,深入分析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作者意图,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群体形象的典型意义。
  个体和群像问题往往就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对群像的剖析,除了要揭示个体的性格特征之外,还要揭示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即普遍性。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
  
  3.性格和心理
  关于人物性格和心理,首先要将两者的概念搞清楚。性格是一个人较为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则是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情绪反应。小说离不开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而人物性格的刻画常常借助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分析,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将人物性格分析与心理分析混为一谈。
  比如说,《红楼梦》中,具有大量的心理描写。但是由于心理是随时变化的,人物的某种心理往往并不一定对应着某种性格或性格的某个侧面。这样,在教授学生时,教师就要恰当处理文中大量的心理描写,不能硬说人物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以及每一个细节都分别表现了他的某方面性格。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抓住那些极富个性色彩的言行作典型分析,然后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将其性格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协调起来,从而使人物形象变得清晰。
  同时,小说心理活动描写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为了展示人物性格,有的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还有的是为了烘托气氛等。教学之前,我们要把这些不同点搞清楚。
  
  4.整体与局部
  我们在教学中,只可能对元明清古典小说的节选部分与学生进行分析和欣赏。由于是节选,它已经与原长篇小说有了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节选小说的自身特点来展开教学活动,充分认识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节选小说即使再精彩,它也只是长篇小说中的一个片段而不是全部。因此,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它只是对其性格的某个侧面的展示。节选小说即使再短,它也是原长篇小说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看起来似乎是独立的,其实却永远摆脱不了与原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必须对它在原文结构框架上的地位、作用作出准确的分析定位,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构思布局。《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林黛玉形象的描绘与揭示,也仅仅是她的美丽、柔弱与谨慎细心而不及其他方面。长篇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性格的核心是她向往婚姻平等自由而不可得时形成的反叛意识,这一点,使她表现出与“金陵十二钗”中其他人迥然不同的个性。也正是这一点,使她与宝玉的爱情有了坚实的基础。而在节选的课文中,我们是看不到这一点的。因此,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应当明白,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篇节选课文而不是一部长篇小说,同时也应当让学生清楚,课文中描绘出的,仅仅是人物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而不是全部。只有做到了这一点,节选小说的教学目的才有了实现的前提。
  进行元明清古典小说教学的最佳效果,不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而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强烈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而达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
  
  三、对元明清古典小说教学的建议
  
  1.讲述故事,培养兴趣
  元明清古典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为广大学生所喜欢,而《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农村学生没读过《红楼梦》的很多,不知道《水浒传》的几乎没有。学习《智取生辰纲》前,笔者先让学生说说《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的名字和绰号,有个学生竟然能一口气说几十个。而在随后进行的“《水浒》故事大串讲”中,学生们也争先恐后,林冲、鲁智深、杨志、武松,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课堂上,学生们全都沉浸在精彩的故事中,沉浸在那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中,课后很多同学翻看《水浒传》,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2.现代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的运用必将对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古典小说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争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元明清的古典小说,基本上都被拍成各种各样的影视剧,对古典小说的普及可谓功不可没。观看影视可和阅读小说结合起来,通过比较,加深了理解和认识,提高鉴赏水平。电影、电视剧在改编过程中,在基本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等都要作一定程度的改动,分析比较这些异同,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诸如,比较故事情节的异同,比较人物命运的异同,比较主题思想的异同。比较分析之后,学生都有话想说,于是让他们写一些评论文章和观后感,就深化了对古典小说的理解与鉴赏。
  
  3.尝试性地进行文学评论
  在教完学生赏析完节选部分后,如果就此作罢,那么学生对小说的了解可能永远是一鳞半爪,即使有部分同学阅读全书,也还是会停留在“看热闹”上。中国古典小说中塑造了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欣赏小说,就要学会欣赏评价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于是,教师应该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古典小说中的人物作评论介绍,写成书面作业。可能有的学生评价失之偏颇,有的学生评论浅显,但是教师的目的是要通过文学评论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