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文言文中字、词、句的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聂振雯




  在文言文教学中,一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表现为枯燥无味的学习,这种情况下要实现教学目标较困难。本文重点对文言文教学中字、词、句教学思路进行分析与归纳,为文言文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一、字音准确,读音与古相通
  
  读文言文一般应用普通话来朗读,要读正确,必须抓住古文的破音异读、通假异读与古音异读三方面,这也是学生学习中的最薄弱环节。
  
  1.破音异读。它是指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尤其是一些在现代汉语中是名词而在古汉语中作动词的词,如“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衣”本应读“yī”名词,这里用作动词,“穿”的意思,所以破读为“yì”。又如“不以语人”中的“语”,一般情况下,它是名词,音为“yǔ”,而在上面那句话中,它作动词,解释为“告诉”,故在这里应读“yù"。
  
  2.通假异读。指的是通假字应读它本字的音。通假字首先是音的问题,两个字音同音近才能通假。如樊哙闯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内”的本字应是“纳”,所以“内”字应读“nà”。
  
  3.古音异读。古代的一些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姓氏、器物等有固定性,保留了古音,在阅读时则应读古音。如“可汗大点兵”中的“可汗”应读“kèhán”不读“kěhàn”。现在仍有一些姓氏还保留着古音,如“缪”应读“miào”,“贾”应读“jiǎ”。
  
  二、弄清字词含义,学习古汉语知识
  
  分析字词含义,是理解文言文的最基本要求,教学设计时重点是形似字、异体字、繁体字、通假字、古今字、生僻字的字形与含义。
  理解词义,明确词序。读懂文言文的关键在于掌握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重点又是那些古今异义的文言实词和少数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要重点抓这四个方面:
  
  1.一词多义。比如“兵”:可解作兵器、武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
  士(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军事(兵者,国家大事)。要正确理解多义词的词义,应该在具体的上下文中观察分析;有些词不仅一词多义,而且不同的意义有不同的读音。比如“将”:读jiàng,作名词(将领),动词(上使外将兵);读jiāng,作名词(将军)、动词(出郭相扶将)、副词(毛将安傅、将信将疑)。
  
  2.古今异义。有些古今意义都有,但一些词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反,故在阅读文言文时最应注意这类词,绝不能用现在的意义去理解它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古今异义有下列几种情况:①词义扩大。如“江、山、关”等在文言文中分别指长江、肴山和函谷关,现在则是泛指了,范围扩大了。②词义缩小。如“臭”在文言文中指一切气味,而在现在只指不好的气味,范围缩小了。③词义转移。即一词本来表示甲义,现在则用来表示乙义。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中的“可怜”在文言文中是“可惜”,现在则是“对人表示同情、怜悯”。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在文言文中是“批评”,现在是“诽谤”,有了明显的贬义色彩。
  
  3.词类活用。比如:①名词可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意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②动词用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动词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③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④数词活用为
  动词。
  
  4.单音词和复音词。文言文中多单音词,现代汉语则多复音词,所以在阅读时应注意:①不能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看成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复音词。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中的“其实”在文言文中就解作“他实际上”,而在现代汉语中则“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②不要把文言文中的双音词简单地拆为两个词来理解,尤其是偏义复词。如“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不是工作和休息的意思,在这里词义偏在“作”上,而没有“息”的意思。
  虚词有诸多种类,首先,要分清它们的词性功能。如:介、副、连、代、助、语气等等。这些词都有自己固定的功能和搭配习惯,了解词性,对推知其用法、理解文句的含义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些具有多种词性的词,应在具体语境中对其词性进行辨析。其次,要掌握虚词的规律。如“夫、盖、其”等虚词若在句首,则应考虑是否有实义;“于”只作介词,其义取决于所引出的内容。此外还应注意虚词中的三种特殊情况:一是兼词,如“诸、焉、盍”;二是连用,如“而已”“也欤”;三是复音,如“虽然”“然则”等,意义一般比较固定,但也有部分多义现象,如“于是”“所以”等。
  
  三、分析句式,重视句读
  
  要引导学生分析一般的文言句子,了解常规句子结构,掌握判断句和省略句等常规句型。并且要逐步引导他们掌握一些特殊句式,比如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短语后置(“沛公安在”“求人可使报秦者”“甚矣,汝之不惠”“求救于孙将军”),被动句包括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取信于民”“为虞人所虏”“徒见欺”“予羁縻不得还”“纤歌凝而白云遏”)。此外,还要了解一些习惯句式,比如:“如……何”“奈……何”“若……何”“孰与”等。
  文言文由于创作时期与现今相距遥远,文中的一些句法、语法跟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在讲授文言文之前应多读,句读时应注意:①通读全文,先粗知大意,综合所学知识,前后兼顾;②把握句式特点;③抓住一些语言标志,如“云、曰、矣、也、乎、盖、故”等;④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如地名、字名、姓氏、古代纪年法、官职升降、科举制、古代礼俗、古代人的不同年龄不同称谓等。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
  
  文言文教学通常采用诵读法、串讲法、评点法、译注法、综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听说读写训练,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特别是要引导学生逐步做好各种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内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强化知识的运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归类。
  
  1.虚词用法归类。虚词的频繁使用是文言文的一个显著标志。虚词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文言文教学要认真抓好虚词教学。教师应当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归类总结,一学期解决三五个,使学生既学得扎实,也学得轻松。
  
  2.近义实词对照。注意收集并对照一些近义文言实词,区别其细微的差别,更有利于对词语的掌握和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同是“看”的意思就有:“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诗·伐檀》);“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促织》);“朝服衣冠,窥镜”
  (《邹忌讽齐王纳谏》);“成顾蟋蟀笼虚”(《促织》)等。
  
  3.同义词归类。分析一组同义词,最好把它们放到经常出现的上下文中观察比较,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不同,来确定它们意义上的不同。如古时对“死”的称呼,有“崩”“薨”“卒”“死”“没”等,只是所指的对象不同。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没”相当于去世。古书中的分别是很严格的。
  
  4.一词多义归纳。经常有意识地进行一词多义归纳,可以有助于顺利扫除文言词汇教学中的障碍。比如“引”,可作“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赵使者蔺相如),可作“拉”(《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可作“牵引”(《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
  
  5.古今词义作比较。随时进行古今词义比较,不仅能促使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新词,而且能扩充知识。比如“涕”“股”“走”等词古今异义就有较大区别。
  
  6.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区分及归类。就是把在古代是单音词,现代是一
  个复音词的词找出来,加以区分和归类。比如“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指示”;“于是相如前进缶”中的“前进”等。
  
  7.不同句型示例。就是把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不同句型示例出来,便于比较、理解和掌握。
  
  8.通假古今字汇编。可以以学期为单位,逐步积累,把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汇编起来,列成一览表,并注明一些本字和通假字的不同读音,使学生加深记忆,并从中受到启发,举一反三。
  文言文教学吸取文中有生命活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扩大知识领域,但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夯实字、词、句基础知识,教学准备才会更充分。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