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作者:王丽青




  文化渗透是指把高中英语教学融入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反过来说就是让文化渗透进高中英语教学中。这是一种思路,一种教学模式,对于现在以语言、语法、词汇、句型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这种提法还是比较新鲜的。为此,本文主要就为什么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及如何进行文化渗透这两个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1.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是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之一
  新颁布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的。把文化意识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提出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国国家的文化,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并不断拓展其文化视野,加深其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其世界意识和人文精神。[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文化意识在英语学习中是不可缺少、无可替代的;第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进行跨文化交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所以我们可以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是高中英语课程目标要求所在。
  
  2.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决定高中英语教学中应该进行文化渗透
  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定义应首推当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界定: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这一定义被看成是最早对文化进行界定的表述,并且对后来的文化概念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中也认为所谓文化,大体上是指包括一系列观念、意识、行为并具有特定结构的精神现象与知识体系的综合体。[2]而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因为语言是一个群体的历史遗产,是此群体长期相沿的社会习惯产物。文化与语言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文化包含于语言和知识结构之中,语言又发挥功能于文化限定的语境之内。既然文化融于语言知识,而语言知识又受制于文化,则也可以说语言的结构内容和功能效力都来自所在社会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其特有的民族性和社会性。一个称呼,一个词汇,一个话题亦能透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所以可以说,语言反映文化,文化解释语言。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应该进行文化渗透。
  
  3.英语教学实践证明,高中英语教学中应该进行文化渗透
  很多英语教学实践都证明了,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文化渗透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我们在做阅读理解训练的时候,阅读理解往往被学生认为是颇有难度的,其难点不只是词汇和语法,更难以正确理解的是英语中特有的表达法、习惯语、思维习惯和文化背景知识。而有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结果发现学生在阅读上的水平提高很快。比如有这样一道题:你在美国学习,一位同学邀请你晚上6点到她家吃饭。如果你5点半到达,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选择答案:A惊奇;B惊喜;C高兴;D悲伤。答案是A。可是我们的学生几乎都选择了B,而经常进行文化渗透的班级就会做出正确答案,因为这就牵涉到文化背景的问题。美国人做事情计划性很强,你若提前半小时到达会打乱她的计划和安排,或是她还未准备好,造成措手不及,因此她会感到很惊奇。可是我们中国人认为如果你答应赴约,理应早到些,若是较亲近的朋友早来还可以帮帮忙。
  说到这里,我还想指出的一点是,我们这里强调的文化渗透,并不仅仅指西方的文化,而是泛指的一个文化,这其中也包括汉文化。有的人会认为汉文化对我们学习英语是没有用处的。其实不然,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从小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想要忘却本身就是难事,这也是我们要了解西方的文化的原因。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学习和传授英文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自己所熟悉的汉文化,对英语教学同样很有帮助。比如英语教材中《盲人摸象》里有一个描写第四个盲人的动作的句子:The fourth blind man opened his arms and closed them round one of the elephant's legs.它具体、准确地写了动作的全过程,给人一种立体感但用汉语表示总不能说成“第四个盲人张开双臂围绕着大象的一条腿靠拢双臂”。这是由英语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因此不能直译。鲁迅的《药》里有一句话:“灯光照着他的腿,一前一后地走。”这句话不论从句式结构上,还是语义表达上都类似英语语法,同样给人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的感觉。由此,我们同样可以看出高中英语教学中应该进行文化渗透。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教学方法
  
  1.介绍——通过对课文内容背景知识介绍,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语言教学中,就有关内容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及灵活性,能多方面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适宜高中英语教学。譬如教师讲授涉及英语国家文化的文章时应首先向学生介绍其文化背景知识,并指出其文化意义。如the Queen'crown是女王的王冠,the Queen'carriage是女王的马车,the Queen'palace是女王的宫殿,但the Queen'speech 就不能望文生义,按字面意思理解。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宪法规定,女王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等政府高级官员,英国政府所实施的一切政策方针都必须经女王批准。The Queen'speech不是女王的演讲词,而是由内阁拟定的英国政府施政方针,议会开会时由女王或其代表宣读。教师在讲解语言知识时自然导入西方文化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再比如,高一册Unit 22 Britain and Ireland是介绍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概况。在对话中,David 说了这样一句话:“I'm from Britain.I'm British but I'm not English.I'm from Scotland.I'm Scottish.”对此学生有点不太理解。据此,我介绍到英国是有四个部分组成的,他们有四个不同的民族。正如我们对中国人不能说“你来自中国,你就是汉族人”一样,因为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这样他们也不会觉得唐突了。
  
  2.对比——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加深学生对不熟悉的西方文化的了解
  我们的学生自幼接受的是母语文化的教育,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学习英语或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往往会因为不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造成学习的困难或交际的障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捕捉两种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点,增强学生对这种差异的认识,进而养成得体的英语语言习惯。[3]我们可以看到下面这样一个例子:当代美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被称为“青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所以美国人惧老的心理已达到忌讳“old”一词,他们用“adult”一词来代替“old”。而在中国社会恰恰相反,中国素有尊老爱幼之传统与美德,且中国的老人能以自身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及知识技能为青年人所佩服。老人不惧老。如果称年长者为“某老”还显出敬意。[4]再比如英语的修饰短语和句子一般后置,以突出被修饰的具体事物;汉语则把被修饰的事物放在最后,这显示了群体大于个体的“统一文化”。正如一件事做成功了进行总结时,都要从最高领导说起,层层下推,最后才说到实际完成工作者“微不足道”的作用。此外,英语中大量的倒装句大多是为了突出个体事物、行为或某一因素。这反映了英国文化不像中国文化什么都要按排定的座次,英文化是谁重要谁在前面。[5]通过这种对比,就可以使得学生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3.参与——课外组织相关活动,引起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兴趣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多方位地考虑,诸如进行专题英美文化讲座、观看国外经典电影、组织文化知识竞赛等等。即针对一种类别的文化现象举办一个讲座,并使这种讲座规模化;收集一些非常经典的外文原声电影;针对高中生的特点,举办欧美的文化知识竞赛。运用以上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有关英美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能丰富社会文化背景,培养较好的跨文化意识,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思维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阅读作品,主动参与意义的寻找、发现和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样,就可逐步达到新《大纲》对文学课程的要求,把对学生专业知识、语言运用能力、创新精神与能力及文化意识的培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提高课程的效益,从而使英美文学课程在新世纪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语言教学要求学用结合,面对世界,面对未来。单纯的英语语言语法教学是不能满足如今英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的,文化渗透教学势在必行。我们有理由相信,让文化渗透的高中英语教学一定能使英语教学达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范谊,芮渝萍.面向21世纪外语教学论进路与出路.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2]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王勤.文化背景与高中英语教学.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1).
  [4] 陈敏.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宁波大学学报,2002(5).
  [5] 王瑾.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桥.宜宾师专学报,1995(3).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