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泛音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功能拓展

作者:周新友




  一、困惑中的启迪
  
  视唱练耳在音乐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容置疑,它是开启音乐殿堂的一把金钥匙。就好像写文章必须会认字,画画必须会分辨颜色一样。在音乐专业教学中,份量最重、开设时间最长、难度最大的,恐怕应当数这门课程了。投入如此大的精力,是否收到了应有的效果呢?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学研究的老师,十分关注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反映:“太难了,唱不准,跑调,不会记谱,听不出来……”。这种现象不但在一般学校的音乐专业中存在,更大量存在于每年的音乐高考生中,甚至在音乐学院里也不乏这样的现象。西安音乐学院视唱练耳专业的王光耀教授深有感触:“近几年来,我院招收的入学新生中,有少部分人不具备或基本不具备在调式中音高与唱名对应的感觉。他们虽然已经入学,但视唱练耳课的学习呈现出很大的困难,有个别学生无法在调式中准确地构唱七个基本音,竟连‘首调’的基本听觉能力都不具备。”[1]
  笔者曾经搞过一次调查,对象是毕业班的40名学生,科目是唱音阶。在专业人士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科目,但是,调查的结果却大大出乎预料,只有3-4人可以唱准,占调查人数的10%,其他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跑音现象。当然,这种跑音比起跑调来说可能是轻微的,只是音分上的偏差。但作为老师,却非常心痛,有没有一种好办法,可以让学生不跑调呢?能不能独辟蹊径,找到一种好的训练方法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泛音的构造非常奇特,弹一个音可以发出许多的音高,而且特别的准确和融合。其实,笔者早在上大学期间就能够隐隐约约地听出来泛音,但是,它有什么奇特的功能一直没有深究。这种奇特的泛音能否用于视唱练耳教学训练呢?笔者做了大量的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突破。
  
  二、何谓“泛音”
  
  李重光著《音乐基础理论》里这样解释:我们平时听到的某一音,一般都是由许多个音组合而成的。这种声音叫做“复合音”。复合音的产生是由于发音体(以弦为例)振动时,不仅全段振动,它的各部分(分为二段、三段、四段、五段等)也同时在振动。由全弦振动所产生的音,是我们听得最清楚的音,叫做“基音”。由发音体各部分振动而产生、一般不易被听出的音,叫做“泛音”(或“倍音”)。[2]
  札利诺(Giosephe Zarlino,1517~1590)是文艺复兴运动全盛时期意大利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他发现,把一条弦分为12、13、14、15、16各节,就产生上方八度、五度、三度的音。他阐明大三和弦(例如c-e-g)各音所以和谐,是由于和弦中上方两音与根音所含的倍音相一致的缘故。拉莫把大三和弦的构成归因于倍音,使札利诺的大三和弦的构成原理得到新的科学论据。[3]
  对于各倍音,我们的肉耳虽不能全部听出,但确实能听出一部分。试在钢琴上弹出一个稍低的音,任其延长,凝神谛听;先听到基音,然后微微听到高八度的音(二倍音)、高十二度的音(三倍音)和高两个八度的音(四倍音),有时还可以听到两个八度加大三度的音(五倍音)。
  因此,可以简单地说,泛音的前五个分音,刚好构成了一个大三和弦;而前七个分音,刚好构成了一个大小七和弦。这种构造,奠定了和声学的基础。也就是说,我们在钢琴的低音区,弹奏任意一个音,都会自动产生出一个大三和弦(或者大小七和弦)的音响效果。我们不妨称这种现象为“泛音的大三和弦功效”。
  
  三、“泛音”对音乐的巨大贡献
  
  1.泛音对生律的影响
  泛音是五度相生律和纯律的生律依据,古人正是在泛音的基础上发明了这两种律制,为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由于这两种律制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以及在实际运用中的某些不便,所以便有了十二平均律的产生。尽管如此,五度相生律和纯律却至今仍有其实际存在的价值和必要,这是什么道理呢?正是由于它们是建立在物体发音的自然基础——泛音之上的,所以比之“人为的”十二平均律来,更适合于我们的听觉,尤其是运用于多声部音乐中,音响更为谐和。[4]
  
  2.泛音对欧洲传统和声的影响
  弦振动所产生的复合音中,蕴含着下列各种和弦:前五个泛音构成大三和弦,前七个泛音大致构成大小七和弦。在沉音列(下方泛音)中,蕴含着小三和弦等。这种典型的“泛音大三和弦功效”,正是形成欧洲传统和声的基础。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对泛音的认识,我们有可能到现在还不能欣赏到交响乐。
  
  3.泛音对音色的影响
  从发音的本源方面说来,音色的根本区别仍是由泛音所决定的。如果没有泛音的存在,我们将难以区分不同乐器、不同人声的音色,犹如面对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一样。如果没有泛音,音乐的表现力必将大为减弱,配器法、合唱学等也就没有立足之基础了。
  
  4.泛音对演奏法的影响
  许多弦乐器,都可以通过“虚按”全弦长度的12、13、14等处,抑制基音的强度,加强第一、二、三泛音,从而获得纯净、清亮、透明的“自然泛音”。小提琴还常运用在同一弦上一指实按、另一指虚按的方法,获得“人工泛音”。竹笛等吹奏乐器,通过超吹、倍超吹等奏法加强第一、二泛音,从而获得比基音高八度、十二度的高音。人声演唱,通过对气息、发声器官、共鸣部位的控制而实现的“假声唱法”,实际上也是加强了泛音所得到的结果。
  
  四、泛音功能的新拓展
  
  其实,泛音的功能远远不止这些,但是我们对它的理解、认识进而拓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以上功能不难看出,泛音对音乐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还将对音乐的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呢?应当说是:视唱练耳。
  泛音的大三和弦(含大小七和弦)功效,用于视唱练耳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的训练模式,为探索新的训练体系开拓了一条道路。
  以音阶训练为例,过去学生学习音乐都是从训练音阶入手,理由是如果没有音阶,就不可能唱准音。理论上来说是成立的,但是,现实中,许多学生是唱不准音阶的。因为我们犯了从微观到宏观的错误。试想,音阶是一个音接着一个音的演唱模式,如果其中有一个音不准确,那么在这个音的基础上演唱的另一个音也可能是不准确的,演唱到最后有可能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让一个初学者练习唱音阶,就好像让一个小孩子练习做一把很精密的尺子,难度可想而知。
  泛音最神奇的地方就是自身的一个音就可以产生一个大三和弦(或者大小七和弦),弹奏这一个音,就可以让学生建立起一个音阶的框架。如果我们弹奏C为do,那么就可以建立起do、mi、sol、do的音阶框架。音阶包含七个不同音高的音,我们一下子就可以建立起了四个稳固的框架,有了这个框架,音就好像被固定了一样。如果加上小三和弦的配合训练,音准概念、音阶概念都会很快地建立起来。也就是说,音乐专业学生的视唱练耳训练,最好的途径是从和弦训练起步,而不是从音阶训练起步。这一点点观念的差别,就是造成截然不同效果的根源。
  以三和弦、七和弦为例,泛音可以涉及到的音程关系,包括和弦的转位形式在内,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程。因而,泛音视唱练耳训练体系对于构唱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轻松地构唱任意音程。
  泛音用于视唱练耳教学,另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对声音的控制有极大的帮助。视唱时运用泛音的轻柔、飘逸、空泛,近似于假声和半声,这样可以大大拓展音域,并很好地解决了音准的稳定性。
  泛音用于视唱练耳教学,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时间和实践,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
  善。从目前试验的情况看,它具有极大地开发空间和极强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光耀.视唱练耳教学法论集.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
  [2] 李重光.音乐基础理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3] 缪天瑞.律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4] 秦德祥.漫谈泛音.中国音乐,1987(3).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