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研究
作者:许 剑
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误区
1.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缺乏互动性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在经历了“竞技体育”、“素质教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等教育观的实施或各种教育观共存后,这些教育理念拓展了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但就学校体育教学实践的整体而言,尚未有重大的突破,还没有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理论模式,没有形成一个新型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清晰的标准。加之体育教学目标的多指向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体育教学评价的多重性等,导致了各种观点、教材和教法一起“涌入”体育教学改革,使体育课出现内容庞杂、主题分散以及形式华而不实的倾向。结果是体育课程繁杂,体育教学失去个性,很大
程度上造成了体育教师上课的盲动,教学实践跟不上理论研究。
2.误解“健康第一”的准确涵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本来为体育教学改革和拓宽学校体育功能提供了政策和理论依据,为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但一些学校反而却被“健康第一”这一理念束缚了思想,甚至认为“健康第一”就是“快乐第一”,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放羊式”的现象。将身体锻炼与运动操练相结合的正确的理论与方法丢在一边,导致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产生混乱,陷入误区,误认为学校体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淡化了体育课提高学生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学,即“三基”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等全面的发展。体育学习的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技能的学习和体育知识的掌握,它不单是思维逻辑的认知,还是身体认知的结果,最为明显的表达就是技术的掌握,而身体认知的提高,正是思维逻辑认知的基础和起点。因此,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3.忽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和逐步普及,如何使体育运动贯穿学生的终身,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理论,这就要求在学校体育教学阶段,要注重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但在目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也没有认真发掘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有利因素,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未予以重视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主体功能。体育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然而目前体育教学中大多数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置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形成“教者发令,学者强应”的局面。大多数学生是“身顺而心违”,由此导致多数学生厌烦体育课,这种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系统地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4.片面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目前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传统与创新之争十分突出。不少教师为了追求创新而片面否定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而将关注的焦点和精力集中在教学形式的变化上,单纯去追求缺乏正确理念和客观效果甚微的形式。如单纯只为用现代教育技术而用现代教育技术,似乎使用了现代教育媒体就是现代教育,却不管这个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对教学内容来讲是否恰当和必要。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媒体的运用对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还应该看到体育教学自身的特殊性及传统体育教学手段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的优势。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自身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是以运动技术为主,在教学形式上以身体练习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以示范操练为主,在教学组织方面是以分组单练为主。它要求师生尤其是学生必须做相当数量的练习,需要在身体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而不是单单依靠多媒体的教学演示就能达到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之间的关系。在学会合理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同时,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科学细致的研究和改进,使二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进而优化教学过程,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对策分析
1.加强教育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的互动性研究
体育教学改革与我们理想中的目标有偏差,要解决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同步互动发展,是一项与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课程理论与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资源的开放等密切联系的一项全局性改革。只有不断探索并上升到理论,才能完善改革的理论体系并真正指导实践。在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同时,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体育教学实践,从而把体育教学改革真正引向深入。所以,有必要从整体和统一的角度重新领会体育教学改革的涵义,引导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实践,提高对学校体育思想、体育教学目标等基本问题的认识。研究工作由浅层次向纵深层次发展,加强对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操作性研究相结合的探讨。
2.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应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的正确理念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当中,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应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努力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水平
随着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创新,我们在继承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前提下,要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积极开拓创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当中,立该注意总结和保留以往教学中的可取之处。因为教育本来就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应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体育课堂教学既要打破传统,又要继承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即打破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探究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又要继承传统教学中优良的教学形式,并大胆改革探索创新,力求实现最优化教学。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传授者,体育教学的好坏是衡量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要发挥体育教师的潜能和特色,根据教师的自身能力和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些相对完善的思想体系和教育模式。体育教学工作者要从更高的角度和层次去认识学校体育的功能目标,以求更大化的整体综合发展效益。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当前体育教学实践改革与理论研究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而使体育理论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指导意义。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是一个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特点的复杂系统,构成这一系统的各个局部结构的功能和系统的总功能之间又存在复杂的联系。作为体育教师,必须要在实践中加强研究,从而切实推动体育教学改革进程快速而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2] 钟启泉.体育教学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邵伟德.终身体育学习习惯的内在理论结构.体育学刊,2003(10).
[4]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索.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