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体育新课程中学生运动兴趣的深层追问

作者:高胜光




  体育新课程把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是因为学生对运动有了兴趣,才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兴趣——爱好——习惯——理想——发展的递进关系最后达到的结果,也正是体育新课程追求的最终结果。然而,由于对体育新课程中学生运动兴趣的理解有失偏颇,对运动兴趣的功能、价值、内容等认识不明确,导致在体育新课程实践中,对待学生运动兴趣仅停留在教学方法翻新,教学情境求“热闹”等表面现象上,出现了各种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形式主义。要使运动兴趣在体育新课程学习中真正发挥作用,推动体育新课程的实施进程,就需要对其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反思,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
  
  一、体育新课程中学生运动兴趣功能是教学中的陪衬,还是课程的终极目标
  
  过去在理论上,我们认为学生运动兴趣是为体育教学服务的,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就是为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并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和音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英语教学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意识。[1]这些做法在过去一段时期,较好地推动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体育课程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这种观念对于新课程来说是不全面的。体育新课程从有利于贯彻三维健康观出发,结合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拓宽,借鉴当今世界体育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五大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其中运动参与领域目标是“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懂得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2]一个“参与”和一个“懂得”都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由此可见,体育新课程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课程的重要学习领域内容之一,而不是我们过去认为的陪衬和附属。
  如果认为体育新课程中学生的运动兴趣仅仅是陪衬,首先会缩小运动兴趣的外延,使运动兴趣的内容变得狭窄,使教师的视阈只集中在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上,而不能把运动兴趣作为体育新课程的重要学习领域之一来完成,也就会使得运动参与领域目标成为其他领域目标的真正“点缀”。这样,对于新课程来说,不利于实施全部的课程目标。其次,容易让体育教师根据“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选择教学内容时的思维面变得狭窄,原有的思维定势不容易被打破,不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教学内容的充实受到限制。第三,容易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的教师在体育课上滥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什么有的体育教师把课上成“休闲课”和“娱乐课”等现象。
  如果我们把学生运动兴趣的功能由以前的教学陪衬定位,按照新课程要求转变成为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有利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宽,有利于整个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有利于教师发挥创造力。
  
  二、体育新课程中学生运动兴趣价值是让学生参与活动,还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重视系统的、成人化运动技能的传授,轻视学生的不断发展。这种思想反映在学生运动兴趣上,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参与系统的运动技能学习。用教师优美的动作示范、榜样的说教、反复的激励等,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气氛,改革体育教学内容,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领悟到体育课带来的无穷乐趣。[3]所有这一切都是引起学生对成人化的运动技能的兴趣,事实上,依然还是“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身顺而心违”。
  体育新课程把学生对运动兴趣的价值定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追求的是兴趣——爱好——习惯——理想——发展的递进过程,提出的理念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强调学生的兴趣不仅是让学生对运动有兴趣,更强调学生在有兴趣的基础上,能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如果把学生运动兴趣价值认为只是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催化剂,首先,势必造成对学生运动兴趣的研究探讨只局限在表面上,是浅层次的。其次,因缺乏学生运动兴趣理论上的深度支持,更使操作层面探究上是“探”而不是“究”。第三是仅仅强调学生参与,忽视学生参与过程中真切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果树立了运动兴趣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观念,我们就会对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就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学生身体、心理特点,依据教育学、生物科学、社会学基础,科学设计体育新课程学习内容,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体育新课程中学生运动兴趣内容是求同,还是求异
  
  传统的学生运动兴趣指向是求同,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所有的学生对相同的运动项目都有兴趣,学生有相同的爱好。这种“相同”,实际上就是要求所有的学生有相同的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也正是这种“相同”造成了学生在回答“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原因”时,将怕累(占54.5%)、没有喜欢的项目(占51.3%)和没有习惯(占50.0%)列在前三位。[4]这种要求与体育新课程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体育新课程依据学生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求“在1~6年级学习内容比较多,培养对运动的广泛兴趣,7~9年级在每一类运动中选择若干项目作为学习内容,10~12年级选择一两项项目作为学习的内容”。[5]新课程实施后,也有人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出学生对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存在很大差异。[5]因此,在整个中小学阶段始终注重学生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尊重学生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强调学生运动兴趣的求异,体现了新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
  体育新课程中学生运动兴趣的求异,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得到发展。其次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水平1~3教学中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广泛的运动兴趣,水平4教学中有重点、有目的选择若干教学内容,水平5教学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让每个学生有重点选择一两项运动项目。第三,评价学生学习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有师评、自评、互评,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组合,以此达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四、体育新课程中学生运动兴趣是重激发,还是重保持
  
  注重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一直是我们以前的关注点,大家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入手,努力追求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兴趣激发和培养,可是对运动兴趣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收效甚微,影响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造成这个原因,主要是我们忽视了运动兴趣的固有特征——稳定性。新课程从发展理念出发,强调体育学习过程中兴趣的激发,更重视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同时保持稳定的运动兴趣。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是注重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也就造成了在教学实践中总是围绕学生所谓的“兴趣”出发,教学中“轻视运动技能教学”,把体育课上成了“自由课”。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中对待学生运动兴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做好运动技能教学问题。在学校体育中,有人把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分为对体育学科性的兴趣和对体育学科教学情境性兴趣,提出了学科兴趣能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发展体能,其效果是长久的。[6]学科性兴趣其实主要是指通过反复努力后,体育运动技能成功完成的情感体验所带来的兴趣,这种兴趣是长期的、稳定的。
  因此,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清楚地知道体育课程性质是什么,找准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选择和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运动技能,强调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发展性和过程性。其次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和保持要做到课堂内外相结合,这一点一直是我们过去关注的薄弱点。其实,学生运动兴趣的保持主要是课外,例如,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同学喜欢篮球这个项目,课余时间比较关注NBA、CBA以及其他重大的篮球比赛赛事,喜欢搜集篮球明星的宣传画和个人资料。因此,我们要在校园内努力构建校园体育文化,通过宣传栏、板报、校园电视台和校园网络宣传造成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经常性举办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不断为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和保持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艳,王红芳等.试论体育课的情境法双语教学.教学与管理,2005(11).
  [2] 朱万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彭小澍.影响高师女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原因及对策.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
  [4]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 赵起超.中学生体育学习内容与学习兴趣培养的调查研究.教学与管理,2005(11).
  [6] 管水法,郑金良.什么样的兴趣是学生最需要的.体育教学,2006(1).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