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改革

作者:司小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项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但耗时最多而效果最差,总是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指责和批评。无论从阅读教学现状看,还是从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看,阅读教学都必须进行突破性的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焕发出现代活力。
  
  一、传统教学对阅读教学的羁绊
  
  1.教学观念上,奉行“以写作为中心,阅读为写作服务”的宗旨。这种教学观的历史渊源是我国古代的“以文章取士”。这种教学观认为,学会写作才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从文章中学习别人为文的章法和技巧,阅读教学只是作为写作教学的附庸而存在,阅读教学的性质、任务被异化了。
  
  2.目标定位上,以掌握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是一种受“学科本位”思想制约的教学目标定位,这样的目标定位,只能把阅读教学局限在“教懂课文”的
  水平上,不可能上升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高度。
  
  3.方法模式上,以“教授模式”来实施教学。这与古人“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不无关系。教师条分缕析,逐段串讲。学生接受性学习,兴趣索然。久而久之,必然抑制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
  传统经验对阅读教学的影响,妨害了阅读教学的发展。
  
  二、阅读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考
  
  1.从教育思想方面来谈,阅读教学改革应突出以下几点:
  (1)强调“以学生阅读为中心”。这是阅读教学改革的基本点。从过去“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而变为“以学生阅读为中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肯定了学生作为学习实践主人翁的作用,这是教学思想转变的根本体现。
  (2)强调阅读活动实践的质量。现代意义的阅读教学,是以学生阅读实践为基础的教学。它不但以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主旋律,更关注学生阅读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水平。主张让学生自主地阅读,自己去发现疑难,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教师的帮助去解决疑难。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品质,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
  (3)强调阅读教学的多元功能。阅读教学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努力实现教学的多元复合功能,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养成必备的阅读习惯,提高基本的阅读能力,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健全自身的人格精神。关注学生的未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2.从学科原理的层面谈,阅读教学强调信息学、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融合运用。为此,现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必须澄清以下概念:
  (1)阅读活动的目的和本质。阅读,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摄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这是阅读活动的第一需要。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学会阅读,善于阅读,业已成为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阅读活动的社会属性决定了阅读教学的独立地位。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之所以难以改变“为写作服务”的局面,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弄清阅读活动的本质,没有真正确立阅读教学的独立地位。
  (2)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阅读包括消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而语文课的阅读,以理解性阅读为基础,研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是建立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其特征是:根据特定的教学要求,把握材料中的重要语言信息,理解其含义。就一篇文章而言,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传递的,因此,能否把握重要的语言信息并理解其内在含义,也就成了是否读懂文章的标志。
  (3)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按照阅读活动的认识规律,其基本流程可简单描述为:获取信息(包括搜寻有关的语言信息和筛选重要的语言信息)→加工信息(包括解释含义、分析关系、概括内容及转述表达等一系列活动)→运用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流程中,信息处理活动和语言训练融为一体,文章阅读理解和阅读能力培养同步实现。
  
  三、阅读教学改革的实践构想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使得阅读教学的改革成为必然,而现代教育思想和科学理论的支持又使得阅读教学的改革成为可能。阅读教学必须改革,而且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它要落实在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阅读教学实践中。
  
  1.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恰当运用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总目标描述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分析阅读教学现状,不难看出,有这样三种情况:一是“教过课文”,教过而已,学生是否理解,不得而知;二是“教懂课文”,只满足于学生懂得眼前这篇文章;三是“利用课文”,即在使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凭借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思维品质和自身人格,这是着眼未来的高境界教学。第三种情况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
  有了正确的目标定位,阅读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就要有所突破。“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具体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实施教学的程序、应遵循的原则及运用的注意事项,成为师生双方教与学活动的指南”。教学模式一直是教学论研究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课改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正应用于阅读教学,对阅读教学的改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比较有影响的有: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模式”,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模式”,湖南师范大学郑和钧教授的“协同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操作程序和教学策略,教师们可以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等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进行阅读教学。
  
  2.灵活处理教材,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多元理解。作为语文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阅读教学上出特色。创造性处理教材方法很多,可以横向截取课文中的几项重要内容展开教学,可以寻找一个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局,也可以采用逆序教学。总之,或删减、或增补、或重组,灵活处理教材,既给学生新鲜的刺激,又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事半而功倍。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是多元的,不同的学生由于知识能力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对课文理解的角度不同,所以对课文认识也就不同。以前的阅读教学,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感受的独特性,小到词句的理解,大到文章中心主题的归纳总结和思想感情的认识体会,都是教师把一个现成的所谓标准答案告诉学生,抹杀了学生理解的独特性和思维的创新性,给阅读教学带来了令人痛心的损失,以致于人们发出了“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指责。所以,阅读教学的改革当从尊重学生始,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多元解读。例如学习《落花生》一课,既可以让学生学习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也可以允许学生保留对花生的不欣赏的观点:要做一个外表和内在都美丽的人,既有用又张扬。因为这样的观点符合时代精神。
  
  3.激发学生创造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开头就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所以,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思路的还原性阅读,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作开放性阅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精心设计提问,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策略,以便引导学生对课文作发现、拓展、延伸、推论、评论式的阅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谈骨气》一课,文章结尾对“无产阶级的骨气”说得简略,有老师就设计了扩充式的课堂教学方案,让学生补充多个“无产阶级讲骨气”的具体事例。这样的教学设计无疑能够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再如《变色龙》一课,有教师设计了“假如第二天奥楚蔑洛夫拜访将军,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境”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问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历来的阅读教学都非常注重学生对思想感情的体会。新课标也指出要“注重情感体验”。为了取得情感效应,教师通常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反复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但在信息繁多而急遽变化的今天,这种方法影响学习的速度和效率。二是激情讲授。但因为这种方法是教师的单向传递,学生究竟能否接受和内化,不得而知。要产生理想的情感效应,还得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情感触发点,然后设计能激发学生情感、思维的问题。其次,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中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彼此争论,而教师只是引导、帮助学生求得真理。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