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微观操作

作者:冯义杰




  2000年10月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这是信息时代的具体反映,也是国家对我们课堂教学的要求。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提高中小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识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并且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中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等能力。因此,中小学生除了应该具有一般的语文能力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语文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而整合的实质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语文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具体来说,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这样几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第二、有利于学习主体知识的获取与保持;第三、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第四、有利于实现个别化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第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具有多种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性,这些特性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语文教育教学环境。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操作
  
  1.整合的前提条件
  (1)教师要具有娴熟的多媒体操作技能。我们知道,有时一节课要用到录音机、投影机、计算机等多种教具,教师只有拥有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游刃有余地根据实际情况把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手段充分的结合,从而创造出新颖的教学设计,以熟练地进行课堂多媒体的操作。
  (2)教师要“吃透”两头。和传统的教法雷同,教师要备好学生和教材,还要备好教具——学生的知识范围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操作能力,教材内容和哪一种或哪几种多媒体结合产生的效果会最理想。
  (3)教师充分地占有材料。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传统教师与学生的“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是远远不行的,教师必须努力吸收、充分地占有材料,跟上时代的节奏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4)教师精心的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是教师“小说”的“情节结构”,复习——预习检测——导入新课——提问——讨论——总结——练习——布置作业等都必须进行精心周密的思考和设计,并且不能“大团圆”,而要能“留下空白和思索”。
  (5)深入思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是深入思考的重点,这必须把学生的知识情况和授课内容的难度情况结合起来。例如,《故乡的榕树》的教案设计过程我们必须考虑到:学生在讨论中很有可能把联想和想象混为一谈,或者相反。因为联想和想象是密切相关的,有时甚至是结合起来用,不能截然分开,只要学生发言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要予以肯定,但教师必须把它讲清楚为什么。
  
  2.整合的具体方法
  (1)预习的整合。常规的方法可以借助投影或计算机把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进行预习检测,教师要做好归纳。
  (2)导入的整合。导入新课的整合很重要,整合得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3)教学目标的整合。最常用的整合手段,就是利用投影或计算机展示目标,但应注意的是要让学生认清目标和不时地展现目标,使学生学习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4)讲授新课的整合。“讲授”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的,而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应该称这个环节为“学习”新课,这样才符合“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具体来说:
  ①提问——讨论——总结。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出问题,再利用计算机网络功能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再进行开放性总结。
  ②阐释重点。阐释重点时,教师必须把重难点讲清楚,最好是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定义和有关的例子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深刻明确的印象。例如,在学习《故乡的榕树》过程中,当学生讨论时把联想和想象混淆之后,我们在总结时就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两者的定义,并举出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来分析,效果就很好。
  (5)练习巩固的整合。练习的整合一般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练习,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及时反馈的优点,对学生进行反馈,但要注意题目难度的层次性。
  (6)知识迁移的整合。知识的迁移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过程整合的一个让人惬意的环节,利用多媒体手段我们可让学生左右逢源,探索无限。例如,《故乡的榕树》这一课,我在新课授完之后,又运用多媒体以视听的手段给学生展示了诗歌《蒲公英的遗产》:秋蒲公英老了子女问有什么遗产母亲默默地给每一个孩子戴上一把远飞的伞。我要求每个人运用联想和想象手法,把这首诗所展现的内容用散文的笔调描绘出来。这样就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7)布置作业的整合。布置作业的整合除了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要求外,还要注意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的探究性学习。例如《故乡的榕树》,我这样布置作业:利用多媒体找出有关描写乡情的篇章和诗句,并写出阅读感受,字数不限。
  
  3.整合遵循的原则
  (1)合理性原则。无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一个阶段,我们要始终坚持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能因为要利用信息技术而利用信息技术,也不能因为内容或其他原因而不采用应该运用的信息技术。这就是我们要遵循整合的合理性。
  (2)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学习自由,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鼓励、启发和诱导。
  (3)启发性原则。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语言、教具,组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阐释道理。如上例中对学生的提问,学生通过视听材料,就克服了思维障碍,有利于很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4)层次性原则。根据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基本、较高、发展特长等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况,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空间,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和教师的启发下,使每个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如上面教案学习目标的设计和练习、作业的布置就体现得比较好。
  (5)合作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在《景泰蓝的制作》网络课件中,我编制了支持网络讨论、网上留言、保存讨论或留言记录,显示讨论或作业内容的程序,网上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以发布、浏览或下载信息。学生在学习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进入“网上讨论”环境,选择向教师提问或与同学切磋,不同范围的交流贯穿始终。
  (6)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原则主要是指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信息技术下的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可以向学生提供近乎无限的学习资源。如:立足校园局域网,尽量利用互联网上语文学科资源,采用下载信息、创造链接等方法,加强校园网的功能,这既能丰富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又能为学生的深入了解与学习有关知识及进一步探究提供自学途径。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过程的整合,会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