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高职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方略

作者:王俊玲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色彩,教学中存在着偏重技能培训而忽视文化基础、偏重专业实践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倾向。反映在高职语文课的设置上,一些人认为语文课大可少开或不开,或者是根据高职生的职业需要开得精一点,实用一点。在仅有的语文课教学上,教师多对文章阐释,注重对知识的理性分析、应试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作品本身所固有的思想、情感,以及学生对作品思想情感的扩展、创新。这种功利色彩极浓的教学,直接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缺乏激情,学生鲜活的思想无处表达,不利于高职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学素质的培养,难于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全球化经济带来的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
  针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这一现状,寻找新的发展契机是时代的呼声。一个以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学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应加强文学教育,通过文学教育,丰富学生的词汇,重构人文精神,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高职语文教学上,要通过挖掘中外文学经典名著中所涉及的问题和观念对高职生进行启发教育,在阅读上教师对他们应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扬弃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于课堂,实施人文素质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打破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中要避免把字、词、句、修辞从文章这个有机体中肢解下来,然后进行机械的解释、记诵、研究总结;不要过分强调理性的分析,忽视乃至取消形象思维,应做到既“赏”又“析”,在“赏”中唤起情感共鸣,在“析”中对构成文章的个体作理性分析思考,使名著发挥其培养情感、提高审美情趣,从而改善人的基本素质的功能。在教学中应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世界,实实在在地经历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情感与情感的交融;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因文悟道,因道解文,进入文本作者的情感世界,真正走近作者,从而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通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熠熠生辉。
  此外,教师要根据选文的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影视资料,将中外文学名著较为遥远、难懂的内容,转化成形象生动的讲述和画面,在感性鉴赏中引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在学习诗词欣赏时,讲到古典意境的创设,我把电影《红楼梦》中葬花词的片段给学生放映了一下,学生通过生动可感的画面感受到林黛玉寄人篱下的悲苦命运和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从而让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意蕴。对于艺术性比较强的课文,教师要巧妙创设情境,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气氛,特别是在导语的设计上要结合课文内容动之以情,尽量让学生置身于艺术美的氛围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需要配乐朗读,深化意境,也可以开展朗读比赛,让学生体会美育的魅力,掌握朗读的技巧。在比试中学生的文学素质得到了提高,也锻炼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紧紧围绕学生思想热点和焦点,突出作品意义分析的启发性、实效性
  
  教学中要贴近当今社会实际,贴近高职生心理需求,增强讲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并启发学生不为教师观点所囿,大胆思考,讨论互动,拉近文学经典与当代学生之间的时空与心理距离。在经历了单调的高中生活后,高职生远离父母,没有约束,又与同文化层次的人交往,学校校园为他们提供了十分适合的环境,为涉入恋河提供了外部条件。受成人自主意识支配,高职学生追求热烈的爱情,却没有经验处理情感问题,缺乏承担婚恋责任的思想准备,恋爱动机也多元化。加上学生们性心理和性道德不成熟,容易受到身体和心理双方面的侵害。有相当学生认可“不求天长地久,但愿曾经拥有”的纯情,网恋、一夜情等被部分学生接受,更有的认为“傍大款”亦不必大惊小怪。因此,语文课上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理性的教育和引导。如在讲到池莉的新写实小说时,我让学生对《不谈爱情》、《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等作品中的女性进行评论。有的同学认为其中女性追求真诚爱情,讨厌虚伪生活,竭力寻求解脱,在她们身上体现出了当代女性独立的精神风范,她们不是男人生活的点缀,更不是被欺侮的对象,是属于新时代的女性。有的同学则认为她们自身也有致命弱点,不能自立自强,没有意识到如何才能争取到恒久爱情,反倒成为攀缘在男人树上的藤蔓,最后树倒猢狲散,完全丧失了生存信念。通过激烈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女性要自尊自爱,不能只追求物质享受,放弃人格尊严,而且在追求个人幸福时也不应破坏家庭伤害他人,否则只能招致他人唾弃和社会不和,失去追求女性自由解放的原初意义。当代高职学生在恋爱中要珍惜自己,净化心灵,保持独立见解,追求独立人格,要对人真心诚意,彼此尊重信任,善于控制感情,做情绪的主人。事实证明,选择那些激励人、启迪人、效果强的名篇,挖掘积极健康向上的内涵,自觉地把教学讲授与现实社会、人生经验相联系,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人生启发和引导,才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引导学生读名著
  
  名著是文学中的典范,是人类进步的精神文化。在文学史上,它流传得最久远、最具有生命力,这是因为它写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境况、精神和追求,它深刻而丰盈,虽经历悠久的岁月,仍然流光溢彩,叫人百读不厌。世界名著林林总总,应选用内容有广度、有深度、有新意的作品让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既包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要涵盖国外文化遗产的精华。翻开世界文学史,每一部名著都熠熠闪光,辉煌夺目。罗曼·罗兰、海明威、巴尔扎克、川端康成……这些赢得世界文学最高奖励的作家,不乏蕴含人文精神的杰出作品,他们让世界当代文学历史更加辉煌;李白豪迈洒脱的高歌,杜甫沉郁顿挫的吟诵,白居易悲怆婉转的诉说,鲁迅愤世嫉俗的呐喊,巴金袒露心胸的真诚……这些文学作品刮开时代重重黑幕,让光明透过它的裂逢,照射到人们的心上,像透过乌云的万丈光芒,给苦难中的人们以温暖和希望;当代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贾平凹的《浮躁》等作品刻画了普通人物顶着贫穷、多难、痛苦的命运,塑造了自尊、自强与自信的人生。
  文学观感人生,书写人生,对人生作出总结,它以生动的形象描写出人的心灵深处隐蔽得最深的情感、欲望和思想,把无数漫长坎坷的人生历程,清晰地映射在洁白的纸页上,在那一页页字里行间,人们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别人。从别人的人生态度、人生遭际中,领悟到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以及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目的所招致的不同的人生结局,或英勇壮烈,或平庸卑鄙……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人生教科书。可是,今天的某些通俗文学,虽然也不乏追踪时代大潮、激扬主旋律的作品,但是许多作品中却暴露出创作源泉的枯竭,主题把握的困惑,审美情趣的庸俗化,给我们的文学所享有的崇高荣誉和耀眼的光芒蒙上了阴影,它们不是名著,他们是文学现象的沉渣。因此,语文老师有义务和责任在自己的课堂上介绍名著,使学生早日从通俗文学的泥淖中走出来。
  具体做法是:将介绍给学生阅读的书分为两大类,即泛读类和精读类。泛读类的书学生课下阅读即可;精读类的书应规定学生阅读时限,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教师作精心指导并定期检查,同时将书中内容纳入考试范围。教化、示范、养成三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学讲座,建设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校园的环境,人文的氛围,对学生是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熏陶,一种强大的潜移默化,职业院校须下大力气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名著为内容,开展演讲、辩论、文学讲座等活动。举办文学讲座能够对作家、作品进行特别推介,为学生提供背景材料进行深入研讨,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讲座具有专题性强的特点,一堂高水平的讲座,就像一本优秀书籍的浓缩,能使听众短时间内对某一问题得到既全面又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并且讲座是面对面的交流,较之阅读更能使听众聚精会神,传达科学文化的内质,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受众都是在校大学生,年龄层次、知识结构、社会阅历、审美倾向、鉴赏能力都比较相似。故而在讲座的接受上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听众心情愉悦,自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讲座在选题和深度上要有一定要求,选题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各样的话题均会出现在讲座上,作家作品研究、文艺思潮分析、文学史现象、畅销书解读等等都可当作文学讲座的主流。思想深度上要能代表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表现出信息量大、品位高的特点。随着历史迷雾的逐渐消散,不少现当代经典作品需要重读与解读,但是作品繁多,良莠混杂,学生无法拉开距离,缺少时间的筛选,难以作出历史的评价,需要教师及时作指导。因此,在讲座的选题上可以选择那些具有哲理内涵、时代色彩、书卷气息、生活质感与艺术品味的作家作品,如张爱玲、余秋雨、史铁生、池莉、余华等作家的作品,这些在高职生中影响较大,可作为讲座内容。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它所展现的是人类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汲取民族文化中极富营养价值的精神食粮,从文化这一角度对职教语文中的文学作品进行不同层面的阐释,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以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这也正是培养和提高高职生文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