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教师形象展示面和塑造向度的思考

作者:薄存旭




  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对于教育活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却发现某些人员对教师形象作了不同程度的误读,如此,则会导致教师无法对“如何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等问题加以切实把握。因此,我们需要对教师形象的内涵性特征加以解读,并对其展示性因素以及塑造向度做以相应审视。
  
  一、教师形象内涵性特征解读
  
  教师形象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在人品、学识、能力和外表等方面的综合性表现,是学生、家长、教师自身以及其他社会工作者对教师的印象和评价。以此界定为依据,当对教师形象概念的内涵加以理解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教师形象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这是针对教师形象的建构属性而言的。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个体,教师的形象就必须遵从于教师的职业规范,在言行举止方面就应当在教育系统中树立好一个为人师表的职业形象,这种个体形象的塑造必须是在教师角色影响下依存于教师集体形象的塑造。”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形象只有社会性的一面,相反,每一个具体的教师形象,通常都是通过具体的教师个体来展示的,在其教育活动中,通过各种具体因素加以表现,呈现出鲜明的个体性特征。并且,即使社会性的外在要求,它也不是孤立于教师外围的,它能否发挥作用,还需要在教师个体心目中得到肯定或否定的认识。
  2.教师形象是外在性与内在性的统一
  这是针对教师形象的表现层次而言的。教师形象是显现于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和评价,其形成根源有二:一是显露于教师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外在性因素;二是潜藏于这些外在因素背后的、内在性因素,诸如道德、知识、能力等。我们一般认为,形象总是外在的,但是这种想法则忽视了一个支撑外在形象的内在因素,如若不然,纯粹的外在表象只能成为一种虚空。正如别林斯基所说,人的外表的优美和纯洁,应是他的内心的优美和纯洁的表现。
  3.教师形象是他生性与自生性的统一
  这是针对教师形象的生成方式而言的。从表面上理解,教师形象是在他人心目中形成的,具有他生性的特点,但这只是体现了事情的一个方面。因为,教师形象不仅形成于他人心目中的印象和评价,教师也会在自己的心目中对现有的自我形象进行感知、思考,并形成某些印象和评价,通过认可、否定、改造、发展等行为方式对某些教师形象加以审视,构建起自身内部的形象认知图示,如此以来,则体现出了教师形象自生性的另一面。
  
  二、教师形象的多层面展示
  
  教师形象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系统性以及多层面性的综合体,其内部包含多种能够体现出教师形象内涵性特征的展示性因素。
  1.人格修养层面的展示
  人格修养在教师形象系统的表征因素中处于内核层,它从内外两方面展示着教师的魅力。 “人格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反应特点,是个体有效进行社会交往的惯常行为模式。”教师人格的形成中,一方面一定社会规范、价值系统对教师个体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教师主体自身不断从社会环境中汲取精神营养,以追求其生存价值和人生理想,从而达到实现其人格的改造和提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于各种学习借鉴、理性思考等活动中,在终极信仰和现实关怀两方面,通过学养内涵、师生关系、教学风格和言谈举止等具体因素,体现出其独特的教师人格魅力,并对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教育影响,使之起到“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效果”。
  2.教育理念层面的展示
  它处于教师形象展示层面的次外层。教育理念回答的是教育“应然”层面上思想观念的问题,它是指符合时代特征的相对合理的教育观念,它包含教育的目标追求及人们对教育系统的构想。它之所以成为教师形象内涵性特征的展示性因素,需要我们从教育理念所内涵的具体因素及其形成过程来加以审视。教育系统构想是依据教育目标而依次展开的,它是系统内部各具体因素的统筹体系。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整体层面的理想追求,还是具体层面的系统建构,都在建构属性、表现层次以及生成方式方面,充分体现出了教师形象的内涵性特征,并通过教师的教育观、工作心态、行为方式、组织结构以及组织制度等因素体现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3.教育成果层面的展示
  教育成果是教师形象的重要展示因素,它反映了教师在教育理念、人格精神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理想追求和践行模式。它对于教师形象的展示而言,则需要教师通过其工作实绩加以直接表征,这包括多个方面,如知识增容、道德提升、技能增强、学术创新、问题学生履行等;并且,教师的教育成果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变化,而且还体现在教师自身的变化发展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就其本身而言。则不是任意而妄为的,教师形象的内涵性特征也正是在其形成的过程和结果中得以具体展示的。如,在知识传授与教师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则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某一社会阶段所应允的知识加以审视、吸收、内化,形成某些心得,尔后传达给学生,使之在学生身上体现出社会要求和教师个体色彩的双重属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形象则通过教学成果呈现出社会性与个体性交融的特点。
  4.行为仪表层面的展示
  对于教师形象而言,内涵固然不可少,但外在的行为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教师形象得以建立的直接、可视的手段,它实际上是教师人格、教育理念在教师工作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正如赞可夫所说,要知道,由活的人所说出来的话,不单是只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的。这里有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双一忽儿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的目光,——忽儿又好像在怀疑所作结论的正确性而眯缝起来的眼睛,有表情,还有手势。
  
  三、教师形象的塑造向度
  
  教师形象的内涵性特征以及其展示层因素应当遵循着合理的向度,否则将有可能走人各种误区。为此,我们可以从求真、向善和趋美三向度着眼,对教师形象的塑造给子引导。
  1.求真性向度
  所谓的求真性向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求真为己任,塑造一个追求真理的教师形象。达到求真的境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追求真理的意识,它主要存在于精神层面;二是此意识主要通过教师在传授、创新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所谓求真性向度,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以传授、探索、创新真理性知识为己任。
  2.向善性向度
  向善性向度就是指在塑造教师形象时应当以特定社会阶段的善德为导引取向。教师形象是教师内在素质的体现,它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而这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发展,因此在教师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必须遵循道德发展的取向,特别是在这个科技理性厉行、人文价值旁落的时代,这一向度就更显其重要性。
  3.趋关性向度
  趋美向度是指在教师形象塑造过程中应坚持美的标准。形象本身就带有艺术的意味,教师形象的美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是其人格精神和艺术修养的外显。一方面,教师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要有精深的知识、优雅的教学、高尚的品德,在教育活动中可以这些因素所体现的内在美,引导学生关注和感悟知识、社会、科学以及人格领域中所蕴涵的美。另一方面,作为现今社会中的一员,教师还应是个艺术教育家,以自己外在的形象美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启迪学生对美产生向往和追求。
  (责任编辑 刘永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