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师生健康心理关系对教育效果的增进

作者:缑建民




  历来对增进教育效果的研究,大都是从教学方法方面探讨,而较少从教育社会心理学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教育社会心理学观点来看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不论其好坏,都是一种最有力的心理环境,它有形无形地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成效和学生的正常发展。无数事实说明,健康、融洽、充满温暖和友谊的心理环境,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和责任感,而冷漠、缺乏关怀和同情的心理环境会使师生之间产生误解和隔阂,形成认识上的和情感上的各种障碍,有时还会出现诸如消沉、敌视,甚至攻击行为。因此,重视师生心理关系的研究,协调师生的心理关系,为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提高教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师生心理关系的构成
  
  所谓师生心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心理距离的大小表明师生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师生心理关系主要是由认识的、情感的、行为的三种相互作用的心理成分调节的。
  1.认识成分。认识成分就是师生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师生的一切心理关系是建立在相互认识基础上的。师生在交往过程中能相互理解,就容易形成协调、融洽的心理关系。师生积极肯定的认识可以促进教育过程的进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柏生所进行的实验证明,凡被教师预先认定具有发展可能性的儿童,若干个月后他们的智力相对来说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事实上这些儿童并不一定具有特殊的智力,只是由实验者随意抽取,随便指定的。这种效果被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2.情感成分。情感成分是师生之间情感体验和情感上的联系,师生在交往过程中情投意合,情感融洽,就容易使相互之间关系和谐亲密。相反,情感有隔阂甚至情绪对立,相互关系就紧张。一般说来,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如热情、亲近、同情、信赖、爱护、关心、满意等,都有利于在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心理气氛;而消极的情感如冷淡、厌烦、憎恶、仇视等,则会损害师生关系的融洽。
  3.行为成分。行为成分包括师生的各种活动、举止作风、行动的结果,也包括师生的面部表情、动作及言语等。一个人的言行是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都是通过其言行而表现出来的。在师生的交往过程中,行为成分常常起着直接的作用。师生心理关系的协调性,主要体现在行动的配合上,体现在教和学活动中的相互支持和协作上。
  构成师生心理关系的三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在师生心理关系的三要素中,认识要素是基础,情感要素是核心和纽带,起着主导作用,行为要素是认识基础上和情感主导下的外部表现。要了解师生心理关系,既可以分别也可以同时考查以上所述的三个成分。
  尽管影响师生交往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因素很多,但上述三个要素则是师生心理关系主要调节者,一切其他因素都要通过这三个要素而起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情感融洽和行为协调是良好师生心理关系的基本标志。根据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把师生间的心理关系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相容型。师生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情感亲密深厚,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教师,彼此心心相印,行动一致,配合默契。
  二是淡漠型。师生之间不了解,缺乏情感基础,既无所谓爱,也无所谓恨,有一定的心理距离,因而彼此很少接触,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
  三是对抗型。师生之间彼此产生了消极的认识,从而导致不满、敌对情绪的滋生和行为上的对抗。教师同调皮学生和有过失行为的学生之间,容易产生这种心理关系。对抗型是师生之间最恶劣的心理关系,对教育活动极为不利。
  
  二、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重要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系,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生疏——熟悉——亲近——热爱。一位教师尽管抱着热爱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面对学生,但当他面临着新的教育对象时总会有一种生疏感觉,甚至会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随着他与学生接触的增加,就会由生疏感变为熟悉感,感到自己开始掌握学生情况,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以后,教师的情感又进一步发展到亲近阶段,这时他不仅熟悉学生而且感到学生可亲,与学生在一起感到愉快,教师情感的高度发展是对学生的热爱。教师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于学生,与学生息息相关,心心相印,从学生成长中获得心理上的最大满足。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关系,一般也会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接近阶段。去除生疏感、惧怕感,与教师相处有一种安全感。
  2.亲近阶段。感到与教师关系和谐,自己已经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承认,会主动地去亲近教师。
  3.共鸣阶段。产生与教师情感上的共鸣,为教师言行所感动,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
  4.信赖阶段。能与教师倾心交谈,向教师打开心灵的窗户,在困难和矛盾中期望得到教师的帮助,也能与教师共欢乐,师生之间实现内心世界的高度统一。
  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重要方面,它对教育过程、教育效果能产生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起到通过正式工作交往和关系所不能起的作用。它能成为一种有利的关系机制,消除在正式交往和关系中由规章制度等外来压力形成的副作用,可以使师生之间发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交往,缩短由外来因素所形成的心理距离,从而有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一般地说,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具有以下作用:
  第一,可以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当教师怀有赤诚之心,而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又看出了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真诚的爱护,就会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他们就会敞开自己的心扉,乐意听从教师的教诲。只有师生之间的心相通了,彼此就像架起了一个信任的疏导管,这时道理的传递自然就畅通无阻了。如果师生缺乏情谊,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对老师往往存有戒心,师生间就会在心里筑起一道防线。这样,一般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甚至会导致关系的恶化。
  第二,可以提高学生认识活动的效能。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情绪是水乳交融的,任何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而且是在情感影响下进行的,融洽的师生心理关系常常以一种积极的心境形式,增强学习的强度和效率。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学生喜欢某位教师时,也会对这位教师所授课程发生极大的兴趣,并注意克服一切困难把这门功课学好。相反,学生厌恶某位教师时,学生的情绪就会蒙上一层阴影,对该课程所学乏味,甚至拒不学习。这表明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可以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当教师主动接近学生,向学生持久地倾注自己的心血时,那么爱的河流就不仅仅朝着学生的一个方向流去,它会反作用于教师,会产生回流,会带来情谊的反馈信息。也就是说,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了爱的满足之后,会更加尊重和信任教师,而教师在这种尊重和信任下也就会更加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学生。教师在这种“用爱唤起爱”的情感交流过程中,品尝到教师工作的真正乐趣,这就会为教育学生更加呕心沥血,会更加钻研和创造教育的艺术。
  总之,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是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是对教育效果产生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师生心理关系有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这一点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
  (责任编辑 孙晓雯)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