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关于“研究性学习”前驱力的研究

作者:张俊花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标志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及创新涉及得很少,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广进程。“研究性学习”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探寻知识的主动性、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及知识结构整合和再利用的能力。它的开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和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1.“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研究性学习”重塑了学生的学习精神,改变了他们观察世界的眼光,使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从自己擅长的智慧领域出发,自主探索,开拓进取。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强调学习时空的开放性,强调突破传统学科教学的封闭性,解放学生思想。这种开放的、自由的、能动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为其实现“终身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并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快科技的发展步伐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它可能是某单一学科的问题,也可能是多学科的综合、交叉问题;可能偏重于实践,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怎么学习”、“怎么运用”、“怎么创新”知识。这种学习、运用、创新知识的能力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助推器,它可以大大缩短科技从“实践——理论——实践”的转化周期,加快了科技的发展步伐。
  3.加快人才的培养,促进社会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以实际的社会环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近一步贴近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使他们的学习过程变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从而使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社会适应者,而是社会的批判者和改造者;不再是权威的盲从者,而是逐步学会用理性来审视权威、追求正义的价值再创者和社会再造者。
  
  三、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
  
  1.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活动所需要的情绪表现,是人们探求事物和进行活动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感兴趣时,就会感觉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从而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划分为个体兴趣与场景兴趣,前者是由于学生自身对研究内容的期望(如获得或应用后的成功感或成就感),而对其或相关、相近的知识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这是一种内部驱动力;后者是由学生不断地从自己所接触的活动或学习任务中发现吸引人的特征而激发的,是外部驱动力。“研究性学习”的最终日的是促使学生长久的维持个体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的终身学习。
  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场景兴趣。如:教师可以积极地暗示学生,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并且可以帮助他们开发自己的潜能,教育学生要做好探求知识的准备。教师可以根据所授学科特点、学生本身能力及所处环境的特点等,抓住机会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教师可以尽可能地表现自己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有意义的、实现自我的活动,并可以在这种活动中获得个人满足感;教师可以展示某些成功的个人案例及他们的成长历程与学生当前状态的相似点,暗示学生也可以做得更好;教师可以从较好的角度为学生描绘未来的蓝图,让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注意观察身边发生的事件,留意相关的书籍、文章、电视节目等信息源,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掌握当前社会、世界的发展态势;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一些特殊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等等。
  在这种不断的外界因素刺激下,学生会尝试去解决一些问题。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尊重、理解、满意、鼓励、期望。当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承认、获得成功、取得成就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对下一个出现的问题充满期待。运用这种反馈作用,继续引导,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循环往复,随着知识的积累,自信心和对新问题跃跃欲试的心理作用会促使学生主动出击,从而外部驱动力转化为内部驱动力。
  2.问题
  不管是自己发现的还是被给予的问题,都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让学生对亲历事件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敏锐地感知事物的内部或外部环境变化,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但由于学生本身的能力有限,提出的问题大多停留在初级阶段,需要教师整合成合适、合理的问题再“还”给学生。合适是指问题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要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加工、处理。或者说,问题这只“挂在树上的苹果,必须是在学习者站着探不上,跳起来刚刚好的树枝上”。合理是指问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符合客观实际,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和道德标准。合适、合理的问题既可以有利于学习者有效利用研究时间,又可以使学习活动充满未知、充满挑战、充满乐趣。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自己筛选信息、凝练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模仿
  模仿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以某一专家或科学家的方式、方法或过程为借鉴,以此来驱动自己探索新知识、得出新结论的学习方法或过程。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直接的模仿对象是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传授知识外,要尽量提供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处理方案、实施经验及评价结果,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性的模仿。对于那些已经理论化的方式、方法或过程,教师要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应用范围、能够解决的问题、使用的前提条件、严谨的逻辑思想、周密的实现过程及评价等阐述清楚。这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方式、方法或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平台
  信息平台:融合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图书馆,能为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全面、类型多样、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强的信息资源。
  软件平台:学校和教师的声誉、威望、学校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社会关系等都会便利学生的社会调查工作,加快数据的收集、加工过程。学校组织的具有一定竞争和竞赛性质的活动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结果的完美标准。
  硬件平台:学校要提供一定的基础硬件设施。如:资金、教室、实验室、微机、基础试验设备等。
  
  四、结论
  
  “研究性学习”从其本质上讲,是尽快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手段。但并不是说,提倡“研究性学习”,就否定有意义的传统学习方式,对某些学习内容来说,有意义的传统学习方式依然十分有效和必要。总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 关燕云)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