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摭谈

作者:周志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把对话理念引入到了阅读教学,认为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们知道,要使对话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提问是使学生参与对话的最直接的方式。在对话教学理论关照下,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出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态。然而作为阅读课堂中的一个重要形式——课堂提问,也必然要呈现出新的姿态。本文探讨的就是在对话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提问。
  
  一、对话的主体间性,决定了课堂提问的双主体性
  
  在对话型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体现着一种交互的“主体间性”。这一特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的就是,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交互运动过程,教师对学生产生作用,学生也对教师有一定的影响,两者的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课堂提问上更有着明显的体现。也就是说,课堂提问不仅指教师向学生提问,还应包括学生向教师的提问,这里不仅指学生向教师的请教和问难,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对教师的看法、观点的批判和质疑。也就是说,老师和学生都是提问的主体。要知道,在对话型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以承认对方为主体从而使自己成为主体,其实这也是对话的本质所在,即在自我中发现他人,在他人中发现自己。如果教师把学生当成非主体的“容器”而一味地向他们发问,那么教师自己也就不是主体而成为“主宰”的角色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一堂课下来,总是学生在提问,那么这样也会曲于学生侵凌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而使得学生自己也就不再是主体了。有鉴于此,在阅读课上,教师必须有节制地问,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为学生提供沉思默想的机会,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疑点。其实,学生能够质疑,并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表明学生已对当前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与分析,况且提倡学生质疑,能培养学生既尊重文本和教师,又不迷信文本与教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而这些正是各主体之间能产生真正意义的对话时不可或缺的因素。爱因斯坦早已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记得美国的布鲁巴克也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其实在通常情况下,对话是从问题开始的,而且贯穿于始终,师生,尤其是学生如果缺乏问题意识和提问的能力,对话往往很难深入下去,甚至会中断。阅读心理学也指出,只有在学生自己能够提出问题的时候,才能真正理解阅读的内容。事实上,学生的提问比教师的提问更有效,因为学生本应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如果一堂课只见教师提问,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只知道等待教师提问,从而很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主动对话的意识。因此,我们应该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而不应成为教师的专利。
  1.教师提问的数量要适中。纠正当前语文课堂上的“满堂问”、“一问到底”的现象,应该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来提问。例如,我们在教学《药》这一课时就可这样设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药》?文章为什么要采用明线与暗线,它们彼此又是什么关系?只要学生回答了这两个问题,那么对于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也就掌握了,这样一来,这课的重点、难点也就得到了解决,随之这堂课的主要任务也就完成了。
  2.多提开放型的问题。启发学生参与对话交流。由于这类问题限制性比较少,因而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不同的并且富有创造性的答案。如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可以问学生是否感动,并说出其原因。教师除了有节制的问以外还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发问。
  要做到使学生积极发问,并能提出一些有一定水准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与行为方式,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勤于提问。
  首先,要重塑教师形象,重建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使学生不再惧怕老师,敢于在对话中向文本提问,向同学提问,更要向教师提问。其次,要创设自然生成的问题氛围,为对话的主体提供更多的提问平台。上课时,老师不要急于向学生提问或让学生提问,而是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在明确了提问方向的基础上,老师再因势引导。再次,要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真正善于提问。
  
  二、对话的互动性,决定了师生之间要互问互答
  
  在对话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也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互动性在课堂提问上就是指提问不仅仅是彼此向对方提问,而且还意味着彼此对对方的回应,只有提问,没有回答,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对话与对话教学了。对话与对话教学正是在对话者——教师和学生——不断提问与回应中实现的。他们从对话到回应,产生新的问题,再形成新的回应,如此以致逼近真理。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到关键时刻,教师应坚持让学生回答,而且鼓励学生尽量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回答,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否则教师提的问题会因为没有促成学生的内化而失去应有的价值,最终也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对话。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认真评价。评价时最忌讳用“对”与“不对”这些封锁性的话语,要知道,对话阅读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理解是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深”和“浅”之别。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如果有不同的答案,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辩论,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切不要把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奉教材和教参为“圣经”,应该在各主体的共同对话中寻求真理。这一逼近真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彼此走向共同理解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要认真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问题的性质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问题只要求给出简单的是非选择,教师的回答要尽可能的简洁明了,如有必要也应给出相应的理由;如果学生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话,教师应回答得更充分些。总之,解答时不仅要使用学生知其然,更要使他们知其所以然。另外,教师如果碰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此时教师要有谦虚的态度,敢于承认自己对此问题还没有考虑成熟,并表示愿意与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和研究。教师千万不能为了维护所谓的教师尊严而对这类问题置之不理,或不懂装懂。
  
  三、对话的理解性,决定了课堂提问的过程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理解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特征,理解是对话的前提,对话以理解为基础。对话的目的就是使各主体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克服视域的局限,达到视域的融合。理解也是对话的归宿,对话教学就是师生通过对话走向共识与理解,共同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总之,对话过程本质上是理解,而理解的过程也可能认为是对话。就课堂提问来说,对话的理解性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