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相结合的课堂策略

作者:郑晓云




  一、关于语言的概念
  
  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还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语言学、语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语言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也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二、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有着较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往往涉及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上,就有必要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文及当代社会概况。当然教师要概括教材内容,遵循实用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导入文化内容,作为教材的延伸和丰富。
  
  三、有关英语教学的话题
  
  英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我国把英语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门基本课程。长期以来,我国在英语教学实践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普遍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等原则,就能理解英语语言和使用英语进行交际。这是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的是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这种教学理念割裂了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及其功能的联系。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教出的学生可能擅长于考试答题,中考、高考得高分,四、六级顺利过关,但缺乏语言交际能力。有时反而会出现这种情况:语法形式把握得越好,表达出的话语却越不恰当得体,容易引起误解。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于英语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对于教学目标和要求等许多具体的表述也充分体现了交际性教学的原则。新的《大纲》还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这明确了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在口头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四、英语教学和文化教学
  
  从前面的探讨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而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离不开对英语国家的了解。在英语课堂教学上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承的联系,明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长期以来,由于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了由于不了解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产生歧义与误解。比如: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时一般不能涉及的几个话题:对方年龄、收入、体重、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
  
  五、语言学习和文化内容相结合的策略
  
  英语课堂教学一般都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文化教学贯穿始终,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可同时同步进行。下面就分别从词汇、对话、语篇教学等几个方面谈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步传授的教学策略。
  1.词汇的文化内涵
  有些词汇形式上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包括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使学生困扰的往往是如何得体运用。这就要求教师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比如black tea(红茶),brown sugar(红糖),汉语中同为“红色”的含义,英语中却用black表示红茶之“红”,用brown表示红糖之“红”。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这方面的习惯性表达方式,还可以有适当的补充:green eye(红眼病),而red eye却是“廉价的烈性威士忌”;a blue film(黄色电影);又如a blacksheep,按表层词义是“一只黑色的羊”,其内涵却是“败类,害群之马”;in the black一词中,black在中国往往表示“昏暗,反动,悲伤”等意,而在此是“赢利”之意。
  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以及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习惯用语。比如:把几个名字放在一起“Tom,Dickand Harry”意为ordinary people即“普通百姓”。Onthe ropes在美国俚语里的引申含义为“无计可施,处于困境等”,它源于拳击比赛里被动挨打的局面。还有Uncle Sam,John Bull等,这些词汇的讲授都须与文化知识同步同时进行。
  2.日常对话的文化语境
  日常口语交际中也存在着文化因素,以下从单元课的对话教学内容中举例谈谈几种文化语境。
  (1)关于姓名和称谓
  结合对话中先后出现的Mr,Madame,Sir,Prof.Wilson,the Wilsons,Bob Wilson,Jane Wilson,教师应引导学生提高对有关英语国家姓名和称谓的认识。如下所示:
  姓名:
  ①名+姓——如Bob Wilson;
  ②名+第二名字(常为父母等长辈的名或姓)+姓——如Bob Green Wilson;
  ③名字的昵称——如称Thomas为Tom或Tommy,称Robert为Bob或Bobby;
  ④妇女婚后常随夫姓——如Jane Wilson.
  称谓:
  ①尊称Mr/Ms/Mrs/Miss+SUlTlanle或full name
  ——如Mr.Wilson;
  ②在汉语中普遍有这样的称谓:王叔叔,李阿姨等,但如果用英语来称呼长辈Uncle Smith,Auraie Green,对方听了会不太顺耳,关系较密切时称Uncle Tom较为合适。甚至晚辈对长辈用名字来称谓也是较常见的,小孙子叫爷爷时,不一定为Grandfather或Grandpa,可以直接称呼为Tom或George。
  ③中国人习惯用姓名+职业来称呼,如王经理,李老师,张护士等。而英语国家除了Dr/Prof/Captain等少数词以外,一般表示职务、职业、职称的词不用于称谓,如不说TeacherWang,Manager Green.但有这样的习惯性称谓:President Bush(布什总统),ChairmanMao(毛主席),Premier Zhou(周总理),DoctorNorman Bethune(诺尔曼·白求恩大夫),Doctor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