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肖 宁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课程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传统类型的课程,实用性和技术更新快是他们的突出特征之一,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必须从实用性角度出发,紧跟时代的步伐。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首先是新颖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异常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造成信息技术课程的不断更新换代;其次基础性,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遍推广,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从事许多日常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一些计算机应用课程也已经成为许多学校面向全校开设的基础课程;同时,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和现实应用非常紧密,学生在许多信息技术课程中学到的就是非常实用的技能;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其他门类课程结合,又衍生出了许多新的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与其他传统类型课程在教学上也有着显著的区别。信息技术课程绝大多数都必须设置实验课的教学,有的甚至以实验课教学为主;由于知识更新快,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必须相应地进行调整;其他课程的教材一般是“线性”的,教学可以循序渐进,而信息技术的一些课程,如应用软件型课程,依赖于实验室的软硬件环境,面向学生时是开放的。因此,信息技术类的许多软件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更多的应该是从应用角度出发,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而不能拘泥于教材的教学。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式理解为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复习基础知识或前面的课程,然后讲授新知识并进行巩固和应用练习,最后进行检查评价。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可以较好地组织、监控整个教学进程,系统地讲授科学知识,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弊端也是明显的,最主要的就是忽略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来控制,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不能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要求,而且很不利于创新型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相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其他的许多传统课程更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发挥创造性的空间相对较小。一些理科类课程逻辑性较强,更强调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中许多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软件应用型课程,教学中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小,再加上家用电脑的逐步普及,经常有学生“无师自通”或难倒老师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以适应新形式下变化的师生关系。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由教师的“教”为主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甚至扮演合作者。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充当讲授知识、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角色也对应着有了转变,由被动受教育者成为主动获取知识。
  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应该建立在“建构主义”思想基础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构建主义思想比其他课程的教学更加能够得到体现和实现。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技术性,其中的很多内容,不是教师讲清楚了,学生听懂了,就一定能够掌握了的,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获得的技能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自实践去构建。在摸索实践的学习中,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根据个体差异的不同而不同。学生除了要学习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还要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不断更新的新知识的需求。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自主学习。
  我们在多年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任务驱动、教学互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就是按照教学计划和学时安排,设计若干包含教学要求的任务,由学生思考并用各种方法完成该任务,在课堂上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进行教学。
  教师在备课时,根据下次课要讲授的内容精心设计若干题目,提前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参考书、网络等资源,在实验课上寻找答案。在下次上课时,教师选择部分较佳答案由学生在课堂公布,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并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教材中没有的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四、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优点和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到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地位。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探索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培养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完成任务的技能,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地更新变化。
  这样的教学方法同样促进了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必须不断掌握新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储备,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教师还必须适应教学改革中自己角色的变化,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组织和引导者,合理组织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作为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不再是单一的课本和参考书,而是需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杂志书籍和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在实践过程中还要学会和同学(学习伙伴)、老师的充分交流。学生将会以更加平等、开放的心态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关系将会建立在和谐、民主、平等的基础—亡,学生之间也可以形成相互合作的团队,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这种教学方法还有利于因材施教,进行个别化教学。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学习和思维能力都有所不同,对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也会不同。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实验环境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现代化的设备也可以随时为学生个体再现学习内容和过程。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完善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基础。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应该能够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构建适合任务完成的各种实验环境
  对每次课程任务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任务和相关问题,既要包含教学的内容,还要给学生留有创造发挥的适当空间,同时要尽量兼顾社会实用价值。如果题目过大或过于灵活,不利于教师对课堂讨论的控制,过小又不足以完成教学计划内容。教师应充分考虑任务的不同解决方法,包括各种意外的情况。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意义建构的效果。避免传统教学中起点过低或过高,总有部分学生无所适从的现象。
  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性和随机性很强的过程,教师不能拘泥于预定的教学计划,而应构造充分的师生、生生互动环境,使更多人获得意义构建的机会。但这并不是说要抛弃教学计划,教师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时也应该适当控制导向,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合理分配课时比例,给各个教学要点以合理的讨论时间,合理控制课堂局面。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完全摒弃教师讲授的环节。在课堂互动结束后,要将教学内容、讨论内容以及学生中较有创造性或独特的方法,进行系统概括并提高,同时对其中的基本原理等科学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
  另外,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设置小组任务,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团队精神。在由学生表述自己完成任务的内容时,教师应该控制发言时间,或指定某一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并适当鼓励,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五、总结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在保证教学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给了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学到的知识更为实用。学生的兴趣增强,积极性增加。该方法更加适合实用型的课程,如有关软件应用的课程。
  (责任编辑 孙海燕)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