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闲暇教育的反思
作者:李雪峰
一、中小学生闲暇生活现状
1.闲暇生活的迷茫
(1)闲暇计划的松散性。闲暇活动存在于家庭生活之中,与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有检查、有考核的学校教育相比,闲暇生活是一种非正规活动。学生要向哪个方向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学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实施什么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自控力好一点学生,能合理安排时间,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一些特长和爱好,而那些没有自制力的学生,由于失去了教师的管束,周末整天玩耍,星期一才发觉作业尚未完成,缺少应有的紧张和自觉性,表现出闲暇计划的松散性。
(2)闲暇内容的随机性。闲暇活动一般没有什么固定内容,学生常常认为需要学习什么就学习什么,家长发现孩子什么问题或情况就要求孩子接受相应内容的教育和训练。但也有一些家长忙于自己的事情,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关心和引导。他们不知道如何利用闲暇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不会安排闲暇,闲聊、闲逛、看热闹、打扑克、玩游戏,无选择地沉溺于电视、上网,遇到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学什么内容,表现出闲暇内容的随意性。
(3)闲暇形式的单一性。闲暇时间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学校、社会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应努力为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场所,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娱乐、求知、交往、体育、参观、游览活动,让青少年在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活状态和多样性的学与玩中长智慧、长身体、长勇气、长能力。但是,由于目前家庭教育总体水平偏低,社会教育功能不健全,那部分想过充实生活的中小学生只好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元房中温习功课,从而表现出闲暇形式的单一性。
(4)闲暇活动的成人化趋势。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着与年龄特征相适应的特征需要,处于青春反抗期的青少年,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成熟意识,他们觉得自己成熟了,有主见了,总想自主地与小伙伴一块儿玩耍、游戏、聊天,开展一些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愿家长干预自己的闲暇生活。但家长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一般很少能顾及孩子的需要,孩子经常和父母在一起,他们的精神需要和被人理解的需要不能在儿童集体的游戏中获得满足,从而失去了发展的个性,使得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殊需要趋同化,儿童的心理发展越社会化,儿童的闲暇活动越成年化。
2.闲暇时间被剥夺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里,人们要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就必须不停地劳动,于是形成一种观念,劳动是正当行为,不劳动则是可耻的。以至于很多人只有在劳动中心安理得,面对出现的大量闲暇,往往是不知所措。一种突出的表现就是剥夺自己的闲暇;另一种是拥有这种观念的人去剥夺别人的闲暇,这一点在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相当多的教师和家长认为,让学生开展闲暇活动不仅浪费时间影响学习,而且要花钱,极有可能造成学生贪图享受的负面效应,有百弊而无一利。学生的闲暇被剥夺还有其他原因。
(1)家长、学校对孩子的高期望。由于在社会评价机制和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还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家长和学校都习惯于这样的认同:中小学生获得自主闲暇时间,会多了玩心,少了学习的尽头,耽误了学习;甚至因空虚无聊、无所事事和缺乏处理闲暇的能力,导致违法乱纪。因此,与其让学生多一点自由,还不如让他呆在学校的时间长一点,多做一些作业,确保“少出乱子,家长放心,社会安定”。因此,学校主动通过各种困难班、延长班和补习班义不容辞地挑起了管理放学后孩子的重担,家长则想方设法聘请家教,增加孩子课业负担。“减负”以后的孩子,尤其是一些重点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孩子,依然身陷额外的课业负担之中,不能尽情地玩耍。
(2)学校课程多、难、繁、偏。课程门类繁多,使学生忙于应付,课本世界挤占了学生自由生活的空间。课程要求过高,教材难度过大,有些学科内容过深,不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难于理解,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往往事倍功半。课程内容繁多、重复,加上一些不必要的形容词、名词,使简单的命题复杂化,难以理解,有些内容甚至带有浓厚的繁琐哲学和形式主义色彩,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偏于知识传授,偏到考试科目上,考试出偏题、怪题,各学科缺乏联系,忽视了基础教育广而博的特征,使学生不得不消耗—些不必要的精力。为了完成这样多、难、繁、偏的课程,学生的许多闲暇被剥夺了。
(3)教师教学方式的单一。当前,仍有不少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缺乏敬业精神,并对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探索、运用不够,致使教学方法简单,不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而是为了自己的轻松而把负担推给学生,通过加重学生的负担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上海教育权威部门披露的一项调查显示,尚有35-40%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袭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以致学生的作业量过多。中小学生平均每天花1.5小时做教师布置的作业,花0.7小时做家长布置的作业,初中生花费的时间分别为1.8小时和1.7小时。
二、闲暇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构成
1.有利于个性的充分发展
闲暇教育首先是以一种自由开放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接受教育的同时又有选择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使每个学生都从事一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进行心爱的劳动的角落。
2.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一个创造性的教育环境,美国创造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教育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
3.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开展闲暇教育可以根据学生闲暇活动的特点和出现的偏差,调适教育管理方式和对策,帮助他们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由于闲暇本身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态度和意义,这就需要学校提供一种合适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通过体验和选择的历史渐渐社会化并学会闲暇。闲暇教育的实施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社会化问题,并且指出闲暇社会化应首先是学习如何成为具有个性的闲暇者。由于闲暇教育实施开放式教育,让学生接触社会,投入实践,开阔眼界。如开展丰富多样而又洋溢着健康情趣的闲暇活动,进行艺术感受、鉴赏和创作,以及各种积极的健康的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促进其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完成和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4.有利于教育功能的整合
闲暇教育是学校正式教育、教学的一种延伸。首先,闲暇教育促进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的统一,综合基础和个性特长的统一。它将学生在课堂中未解决或未发现的问题,有机会得以继续探索,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趣味性得到升华。其次,闲暇教育对建构活动课程体系、实施创造教育大有裨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闲暇教育是智力活动的策源地,能使学生迈上科学思维的道路。第三,闲暇教育的实施也促使教师的课程观念和课程意识进行整合,促使教师参与该课程的开发和进行角色的转换,有利于锻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提高自身素质。
(责任编辑付一静)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