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新时期的学校制度建设与科学管理

作者:高述涛




  新时期下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要求,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指出了学校管理面临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学校制度的策略和科学管理的理念;从人自身的角度和领导者的角度,分析了学校管理中所碰到的问题,同时阐明了学校管理的重要性。
  
  一、学校制度:从物化管理到人性管理
  
  面对新形势,学校管理制度所遇到的挑战是:怎样以制度的形式规定学校为师生的发展提供怎样的支持帮助;怎样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形成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制度文化来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以及学校优秀文化的形成。因此,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的时候,有下列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
  
  1.注重生命关怀
  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一种活动,而学校管理是为了这种生命教育的正常开展而进行的服务活动。在学校范围内,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人进行的,即使是物的管理,也是确保人的活动需要而进行的。如果学校管理不关注生命,不为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服务,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要把“学校人”的发展摆在学校管理的首位,将生命关怀的精神渗透到管理活动的每个层面,树立起生命关怀的意识。
  
  2.珍惜个体差异
  遗传基因学的研究成果证实了人一生下来就是有别于他人的。承认差别,接受差别,善待差别,体现的是一个管理者的修养和胸襟,体现管理者管理理念是否以人为本;是否把服务提供给了每一位组织成员。从人性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做为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服务对象,他们是学校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在这样一个群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有着有别于他人的个性特点,这些特点,有的有助于个体进步,有助于工作等,言之为优点(或称为强项因素);也有无助于个体成长进步、无助于工作的,称之为缺点(弱项因素)。这就是一个客观真实的人,差别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真实的个体,展示了一个灿烂的群体。
  
  二、正确面对新理念的挑战,做好新知识的学习、储备和运用
  
  首先,要正确的认识管理者自己。佛斯特说:“领导是为了追求更完美的联合而把人们彼此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能力。领导是一种意见达成工作,是一种观点分享和一种责任分担。领导实施只有被迫随者认同才有效,领导存在于团体寻求自身意义的奋斗中。”这是一种新的理解,一种把个人能力融人的团体中,追求团体存在价值的观点。今天管理者面临的挑战是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立场,并主动鼓励他人和自己一起重新设计并改进其学校。管理者应关注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应得的公平待遇和实际得到的公平待遇的情况,教育我们的老师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实践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这种公平不取决任何一方的经济状况,是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要正确认识接受、实践和批判的关系。从管理的角度说,管理者确实应首先是新理念的接受者、实践者、批判者以及新认识的提出者。对于新的管理理念,教育理念,管理者应首先学习、思考新理念,接受新理念,用新理念去替换或完善头脑中旧有的观念,使管理行为、教育行为发生转变。当然,再先进的理念只是被接受,装进大脑是不够的,必须将它付诸实践,才有可能带来新的变化,新的认识。如果只是拥有新的理念,而不用它指导实践,改变(善)现状,那新理念的生命力也必将被扼杀,成为无用的信条。
  “以人为本,关怀生命发展”是当前关注的教育理念,在推行这种理念的同时,首先应该关注一下教师的发展。
  现代教育制度的日益严密,使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各种外部制度的仆从。德性的期望和制度的逻辑,使教师生活在各种形式的规范中,自主精神和创造意识在流失的时间中渐渐丧失;教学生活中,个体的喜怒哀乐在刚性的规范面前自动隐退;狭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两点一线”单调的生活方式,社会的高度期望及自己肩负的责任感,教学及其它方面的压力,年复一年无大变化的教学生活,消磨着教师的生命感受、生命活力,本该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生活,变成了职业倦怠。“以人为本”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关注不同层面的教师群体,更要从关注每一个个体开始,关注每一个人。帮助教师努力成为自己的创造者,站在制度、规范层面之上,安排自己的教学生活,才能把学校打造成展示生命光彩的乐园。
  使教师的观念发生改变的“新观念”中有着不该接受的因素,或者是说教师在接受新观念时,对新观念的渴望使的他们放弃分析,变通的全盘接受,不考虑实际情况的照搬套用。辩证地对待新观念,并把它放在现实中去分析,取其精华用于指导工作,更新观念。
  新理念的挑战性的核心是:对管理和教育如何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公平性(对学生而言),对人的全面、自由、健康发展的再认识问题。如果管理和教育不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健康的发展,那管理和教育就成了自身活动目的;如果它们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健康发展所进行的一种必要的活动,那就应该遵循人的生理、心理、认知发展规律,从这一基本目的出发,去安排管理和教育活动,以使不同阶段的人,在接受了不同阶段的教育后,都能就其自身而言有不同程度的完善、提高、发展,使之更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需要。接受新观念是必须的,如何认识实践新观念却是因人而异的。
  最后,要注意新知识的学习,储备和运用。我们的实践活动靠什么来支撑、充实?是不是说,有了新理念的引领就足以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活动自动地符合新理念的要求?新教育的需要,新理念的出现,一方面反映的是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另一方面要教育工作者以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来适应新的需要。然而,要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好“以人为本”,真正使师生从“以人为本”中受益,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必须积极地去获取新知,用新知识、新理念架起和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桥梁。
  在知识更替周期不断缩短的今天,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要把工作做好,不误人子弟,那就得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储备新的相关知识,并不断地把所学新知与工作实际相联系,用工作实践来检验所学新知的正确性和思维的正确性;检验新知识与工作实际的结合所带来的新效率、新起色。对管理者而言,学习不仅是完善自我,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健康发展,团结全体成员努力工作,推动学校教育向前发展,形成优秀校园文化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是促进团队成员努力学习,形成学习型团队的有效途径。教育工作者就是要通过学习——这一自我教育途径,使自己成为善良聪明的人,进而去培养学生,使他们也成为善良聪明的人。
  新观念怎么来?从学习——实践——思想中来,从接受、结合到升华,这种循环往复,可以不断加深对新观念的理解与认识,可以提升学习效率,完善实践过程。学习——实践——思想,这一循环往复、不断求真创新的过程,是学校焕发新的生命力并借此向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学校可以没有足够新的教学设备,但不能没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理念带来的是新思路,新思路产生新行为。更为主要的是新理念解放的是人的思想,陈旧的观念是无法迎接挑战的。
  (责任编辑 陈国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