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探析

作者:赵亦芳




  提高教育质量,是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是人们在实践伪基础上对教学质量管理作用的一种系统的理性认识。学校教学管理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管理,在内容上包括人与活动两个方面,这种管理活动的基本结构应是以人的管理为主的组织结构,而活动过程应该是遵循教学活动规律的学校教学工作管理过程。因此必须挑战长期以来教学质量管理所基于的一些理念,并且重构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观念。
  
  一、学校教学质量管理重在提高办学效能
  
  在教学质量管理的实践中,一些校长和学校的中层领导认为,“外控管理”模式里外在的学校质量目标以及严格的衡量标准、规章制度对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和人员的管理能起到强有力的作用。在他们将这种观念付诸实施之后,发现其确实有效,便愈发坚信这种观念的正确性、不可怀疑性。究其原因,他们的这种观念,是根据一般的经验常识得来的。严格的规章制度确实能令人在短时间内屈服,然而,长期以往,恐怕会造成教学质量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的敌对关系,进而影响学校的气氛和下一步的发展。他们思考问题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尽快地解决问题,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工具主义的色彩,难以自觉建构学校自身发展的质量观念。教育教学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涌现出了一批教育质量较高的富有特色的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及时和科学地总结这些经验,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自觉地把握规律,形成能有效地指导实践的理论概括,是摆在每个管理者和研究者面前的任务。
  
  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片面的学校教育质量观表现为,只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选拔教育,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许多做法,如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只关注学校的升学率等都反映了这种片面的教育质量观。许多学生家长也把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评判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进而,在教育实践中,人们便认为,学校的教育质量高,学校的办学效能就高。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学管理的效能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目前教学管理现状来看,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管理缺乏民主性。目前对教师的管理主要靠行政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整齐划一,忽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民主性和创造性;课程设置缺乏规范性。有的学校对国家规定的课程随意更改,或增加课时总量、或减少和挪用非考试科目课时,课程管理主观随意性大;课堂教学管理缺乏整体性。一些学校教学管理只在个别环节上下功夫,只重视课前备课、课后质量分析,而忽视了过程管理;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学法指导,教学评价缺乏全面性。相当多的学校教学管理还是围绕着知识传授进行的,仍然停留在考试管理上,并按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来作为教学工作的唯一评价标准。
  
  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应对措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总体结构中的核心结构,是一个有特定的有机整体。是教学中人才培养所应达到的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提高的水平。教学质量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形成的系统,也是学校办学和教学管理的总体成果。从管理的角度看,教学质量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管理和控制的结构。教学质量的本质,就是学校教育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适应并自觉服务于社会需求并反作用于社会的程度,其基础在于人才个体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充实丰富自我总体素质的程度。
  
  1.实行目标管理
  科学的教学管理,应首先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种教学规章制度、管理目标,根据学校教学管理目标的要求,通过对教学的组织和检查、教师教案管理、学生学籍与成绩管理以及教学计划管理、对专业、课程、教材的管理,师资管理和教学设备管理等内容来具体体现、落实学校的教学管理目标。通过对学校教学评估标准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考查内容上可以分为共性标准和具体实施规范两个层面。其中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的建设与利用反映学校整体基础建设水平和学校统一的管理原则,而教学管理、教学建设与改革和教学效果则反映了各专业甚至各教学质量控制点的制度执行情况,是真正反映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而这一环节因各院专业设置和管理特色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但无论存在多么大的形式差异,其中对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原则的反映一定是共同的,即一定体现着学校教学管理的总体要求。
  
  2.注重创新管理
  目前,学校所处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整个社会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巨变,可以说变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教育改革的步伐之大、触及问题之深入也同样令人惊讶。新课改,要求“既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又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生成和发展”。同时,在课程管理上的指令性减弱,“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必然消解既有的管理模型。面对非程序化问题日益增加的现实,教学质量管理如果不将重心转向创新,就无法完成改革重任、达成课改目标。
  
  3.加强师生管理
  在教学质量管理创新中,除了教育教学质量观念的创新外,还应该加强主体管理。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学主体上,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素质与学风。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当然还必须凭借于优化的课程和设备手段。这里所说的教师教学水平,首先当然要求每个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及艺术。但教师群体内的优势互补互促,集体教风的形成也是影响因素。任课教师个人素质,包括思想品德、思维品质、业务素养、治学治教品格、教学技能等;本课程教师梯队结构的优化程度;教学研究,科研学术活动氛围及成果;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和教师间教学、科研交流协作、优势互补互促及效能的发挥、放大程度。
  同时,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这是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生成才的程度。教学的质量、管理的效能、最终都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没有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教学质量是无法提高的,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要靠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靠管理的水平和效能。学生素质主要包涵学业基础、思想品德基础、心理品质、身体素质和学生间人际关系状况,群体意识。
  
  4.强化教务管理
  教务管理工作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协调并优化教与学关系的良性循环,优质高效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促进教学目标全面实现的必不可少的保证。当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条件、手段与方法)三要素基本具备之后,如何将这些要求继续完善和优化,并使教学各要素及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能够协调组织,并顺利开展,就要靠教务管理的水平和效能了。在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规范地实施管理过程四个主要环节,即:制订计划——运转调控——检测评估——总结提高。这四个环节,主要存在于较大周期的活动单元和以一个学期为周期的活动单元中。其中,特别要抓好教学评价工作。
  
  5.转变教学管理机制
  学校教学质量的管理,要通过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创新,改变以往教学质量仅仅靠被督促检查的局面。在评价机制上,以校级重点课程任课教师必须参加评优为基础,实行综合性评优和单项评优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高教师的参与面和积极性。特别要注重评优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评优课作为一种手段,应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应当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一个优秀教师应起的作用。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行为表现,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树立“以学论教”的评价观念。应将课堂评价延伸到课外。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优秀,仅靠教师在一堂课上的表现是片面的。在以往的评优活动中,评委们所听、所看、所评的内容都局限于一节课。用一节课的表现来对某个教师的教学质量下定论,容易造成评优活动的导向发生偏差。因此,评优活动除了听一节课之外,还应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的评估。
  (责任编辑 陈国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