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论组织者教学与支架式教学的异同及应用
作者:陈丽香 冯 维
教学可以通过五个逻辑步骤来进行安排。第一,教师确认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已经具有相关的概念;第二,教师提供适当的先行组织者,以在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中固定新材料;第三,教师用已组织的式样呈现新材料,检查确认学生在适当的组织者的引导下是否已经包容了新材料;第四,教师提供足够的练习使学生完全掌握这些材料,并使之成为学生完整认知体系中的一部分;第五,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较高级别的思考技巧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成功地执行了这些步骤,那么他就为学生自己执行下一个步骤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也就是说,让学生有能力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较高级别的思考。为了使人们相信先行组织者的重要,Joyce&Weil发展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模式,认为“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的活动。这使“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国内外学者还通过实验初步证实了“先行组织者”可以为新的学习提供固着点,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和保持的效果。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中,人们也将“先行组织者”作为一种认知策略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支架式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它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对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在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具有启发作用。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产生的支架式教学在现今教学中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其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的价值定位、教育方法的重构、教育主体的角色转变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在教育理念上,支架式教学促使我们去反省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不再只是盲目地接受现成的知识,不再是教师待填的“鸭”、知识的接受器,而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方法上,适合运用“支架式教育方法”的情形,应围绕已确定的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应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通过支架的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由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在教育主体的角色转变上,教师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师的角色为主,应从“教”者转变为“导”者,教师应从组织良好的课程体系的呈现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教师应从“教书匠”向“研究者”转换,而学生应从知识意义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在人才培养上,教育应该培养创造性人才,而且,所培养的创造性人才同时也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应是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
综上所述,组织者教学与支架式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既存在诸多的差异,同时又密切联系着。这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其自身的长处与弊端,并在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显示着自身所具有的应用价值。
(责任编辑 关燕云)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