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学业评价与学生创造力的关系探析

作者:陈 洲 谢淑海




  学业评价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起消极作用,还是积极作用,要取决于我们怎样运用评价来激励学生。然而,什么是创造力?什么样的评价会降低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又能做些什么来确保所使用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呢?因此,下面就这三个问题做一探讨。
  
  一、创造力的定义及特点
  
  有关创造力的大量研究表明,创造力是独创性和有用性的统一体,是才智、过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或团体能够用创造力创造出实实在在的、在特定社会背景下新颖而实用的产品。简言之,创造力就是能产生独特、新颖和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由此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创造力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创造力是新奇和有用性的统一体
  2.创造力发展具有阶段性
  创造力的发展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分散思维阶段和聚合思维阶段。分散思维阶段也叫头脑风暴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尽可能多的产生新奇的观念、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聚合思维阶段,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估价和选择观念、想法,完成任务和交流成果上。
  3.创造力具有情景性和个体性
  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但每个人的创造力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如果因为某个体的创造力没有达到社会的顶级水平,就说他或她没有创造力,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
  
  二、学业评价对降低创造力的实践分析
  
  如果所有的学生都有创造的潜力,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从来都没有表现出他们的创造潜能呢?是某些评价阻挠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了吗?动机理论认为,动机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借助动机理论,教育者能够更清晰地明了评价如何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就是想从评价中了解到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何在。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外乎两种评价模式,即成就评价和能力评价。有些教师试着通过展示最好的“成绩”或者通过将学生的进步用一张清晰可见的图表列出来以激励学生将自己和其他学生比较,迫使学生赶超其他的人,而不是注重学生的自我完善,这就让学生直接体验到“成绩优秀”的重要性。这种评价取向是完全不同于强调理解和自我完善的评价。例如,对学生分等级,并且强调谁最优秀、最聪明或最能干。这种评价会削减学生的动机水平,使学生畏首畏尾,把犯错误认作无能,高度焦虑,不愿努力,低估学习任务的价值,面对困难无所适从或自毁,如欺骗或拒绝他人帮助。
  相反,能力评价模式就是教师的评价主要注重学生自身的素质,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自我完善、技能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上,为学生提供有用的反馈信息,让他们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和怎样实现下一个目标以及怎样完善自己。在这种班级的学生更可能重视内部动机的作用,包括激发学习兴趣,采取更积极的学习态度,把失败归结于自己努力不够而不是缺乏能力,勇于面对挑战,善于寻求帮助。
  
  三、利用学业评价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策略思考
  
  评价不应该降低或破坏学生的创造力,而是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教师评价的目标信息。这种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将对学生如何改善自己提出有用的反馈意见,并且,教师也必须清楚地知道学生所认识到的学业评价实践。那么,学业评价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根据创造力的特点和动机理论,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正视比较、淡化“对比”
  所谓淡化对比,就是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时尽量不要将学生与学生进行对比。例如,当学生在自然课上做实验时,你表扬一个小组说做得好而快,那么其他的小组就会“草草收场”、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就是弱化“对比”的过程。如果评价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自我完善时,他们更可能去冒险,寻求挑战和面对困难;相反,当评价被用来使学生相互竞争和对立的手段时,学生就会把他们的表现归因于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如天生不足或运气欠佳等。
  冒险精神、接受挑战、相信自己具备取得成功的能力、面对困难而勇往直前是具有创造力的学生的重要性格特征。它们决定了学生将产生什么样的观念,完成和交流创造性的成果的水平。当学生把评价视为自我完善的资源时,学生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超越、自我激励和自我竞争上,而不是集中在其他人的表现上,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就会得到长足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在学业评价过程中应淡化将学生与他人“攀比”,尤其是采用成就评价模式的教师更应如此。
  
  2.降低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压力
  如果学生感到了评价的压力,那么他们表现创造力的欲望会被遏制。由于“来自评价的压力会导致学生焦虑,从而使学生将注意力从创造力的任务中分离出来。”因此,教师应该减少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创造力会被预期的评价所阻碍。当教师强调学生的工作、学习将被评价的时候,学生的创造水平可能低于没有这种预期评价时的创造水平。因为“强调评价……集中在表现目标上,造成情感被控制,并且还会破坏学生在某种工作中所固有的兴趣。”
  教师在布置学业任务时应该仔细调查学生为什么要从事和参与这些工作和课题,而不是向学生宣布,“如果工作努力而获得好的成绩,将获得奖励”;相反,教师应该提出学生感兴趣的工作的特征,帮助学生面对挑战和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个人意义。
  
  3.注重评价结果的隐含信息
  这里所说的隐含信息是指教师通过评价结果来反映学生取得成绩和失败的原因分析,从而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就是说,评价不是终极目的,只是进一步改正缺点和弘扬优点的手段。教师应该正确看待评价结果,不要把重心放在考试分数或等级上,而是应该转到这些结果所隐含的反馈信息上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自我完善。所以,“不是向得到‘A’的学生表示祝贺,尽管‘A’本身是学生追求的目标。……不是成绩好就给予高度评价和奖励、成绩低则惩罚,而是把学生需要在哪些方面更加努力或需要寻求帮助及时反馈给学生,这才是评价的目的。”
  学生创造力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学生创造力的表现需要内在激励,当教师过分强调成绩、分数和其他的奖赏时,这种动机就会被破坏。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理解和工作技能上,而不是成绩、评分和其他的外在奖励上。另一方面,外部动机也是必不可少的。外部动机能为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提供反馈信息。例如,帮助学生选择和完成一项课题,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寻求附加资源、发展成功所必须的技能和证实其创造力。
  
  4.欣赏学生的创造力
  欣赏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催化剂,是打开学生创造心灵的钥匙。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教师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认可而亲热的手势,则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巨大的信心、更多的投入,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评价学生“超乎寻常”的想法、“标新立异”的说法和“异想天开“的“出轨做法”时,教师能够通过认识和欣赏学生的创造力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准则而给不恰当的观念以奖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业评价能否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起着关键作用。目前,教师需要走出过去学业评价的阴影,突破局限于书本、教条的理解课程标准的框框。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学业评价的两面性,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责任编辑孙晓雯)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