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从历史与社会教学误区谈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施

作者:李宗崇




  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它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因为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本质追求。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精神。下面就根据自己平时的尝试和积累的经验,在“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程序”方面谈谈做法。从操作层面来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由学校和教师来完成的。为保证评价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需要建立和遵循一定的实施程序。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工作主要按照以下四个工作环节来进行。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1.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目标
  学科学习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学科学习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是学科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学科教学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学科学习目标的确定应以教育部制订的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已列出学科学习目标和各年段应达到的标准,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建议。所以,教师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之前就必须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立恰当的评价目标体系,并据此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和具体的评价指标,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不断收集各种信息,监控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
  
  2.一般性发展目标
  (1)道德品质: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公正,关心集体,保护环境,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
  (2)学习的愿望与能力: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并努力使自己优秀;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拥有熟练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考和推理的能力,能提出有创造性的思想;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
  (3)交流与合作: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实现目标;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包括理解和赞赏人们之间的分歧与独立;能把自己当作集体中的一员,评价和管理自己在集体中的行为;能解决因观念和信仰的不同而造成的分歧和冲突。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表现出勤奋、坚强、独立、自律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应该注意的是,在实施评价时一般性发展目标与学科学习目标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实际上,学科学习是实现一般性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科学习目标中应该也必然要包含或渗透—般性发展目标的内容。
  
  二、选择评价
  
  有了评价标准以后,还需要选择评价方法,设计评价工具,这是在评价的设计准备阶段应做的重要工作。工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应配合内容的性质与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了多元的、综合的评价内容和标准,那么相应的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就应该注重多样化,尤其是强调质性评价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情境测验法、行为描述法等)的应用。只有将质性的评价方法与量化的评价方法相结合,才可以有效地描述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才能评定复杂的教育现象。究竟选用哪一种方式,哪几种方法就要根据评价内容与评价对象的特点来确定。
  评价工具是收集评价资料的直接依据和手段,设计评价工具是保证工作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在评价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运用最多的评价工具是“学生成长评价手册”和评价表。
  
  1.“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手册”,结合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价的方式,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基本情况”
  开学初,老师通过对该生的入学前、入学时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所掌握的基本情况,按《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上的要求,由学生及家长填报。
  目的:使老师全面掌握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个性特点,便于有针对性地指导。
  内容:涉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自我介绍”、“我的家庭”、“我的个性”。
  (2)“成长记录”
  一般要求每4个星期一次,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和老师评价,基本形成学生成长的记录,便于老师掌握。
  ①“老师评价”
  目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便于有的放矢地制订教育教学计划。
  内容:对学生的成长状况作出评价,包括“学习、行为、特长、荣誉、不足”五个内容。
  操作:由老师在众多材料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优缺点和进步状况等,作出客观的描述评价。
  ②“同学互评”
  目的:培养学生宽于待人、关注他人的情感。
  内容:写出他人不少于2条在学习上的优点,并举例说明。
  操作:每条的评价为2人,其中1个自己指定,另一个由老师指定;一般在班队活动课中进行,评价内容不允许前后重复。
  ③“家长评价”
  目的:便于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要求,促使家长参与对学生的评价。
  内容:做好学校联系;每一次评价,家长对子女必须提出1条基本要求。
  操作: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告之作息时间、校历安排、评价方式、学科每天大概作业量,提出课外阅读要求和学习监护要求;由学生带回家中,请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子女或被监护人的成长状况作出评价,所以评价必须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与家庭学习状况相结合,同时允许对学校提出建议,完成后交给老师。
  ④“学生自评”
  目的: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提高的能力。
  内容:每人提出2条自己认为的优点或长处,提出一条自己在学习中的弱点和不足,并举例说明。
  操作:要求学生对自我行为表现、学习态度作出公正的评价。第二次自我评价中必须对上次提及的问题加以整改说明。对取得了获奖证书等做好记载。
  
  2.评价表
  学皎和教师在设计制作评价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表的形式既可以是评价表格,也可以是评价项目清单。
  (2)不仅要有反映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表,而且要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表。
  (3)评价表的设计要体现“以质性评价为主”的评价理念。
  (4)评价表的设计要考虑评价主体多元化的需要,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评价都体现出来。来自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既可以设计在一张评价表上,也可以用不同的评价表分开设计。
  
  三、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1.坚持多渠道收集资料。常用的途径与方法有:标准化的考试、学生工具样例、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访谈与调查,家校联系和交流等。
  2.带有评语的原始资料比单纯的分数式等级更重要。带有评语的原始资料能够为我们勾画出学生在某方面发展变化的轨迹,对改进教学与学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收集的资料不仅应涵盖学生发展的优势领域,也应涵盖被认为是学生发展不足的领域,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建立全面的、客观的资料档案,清晰描绘出学生成长、发展的曲线。
  学校、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进行客观描述,对学生的考试结果等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一个分析报告。建议这一报告除了客观描述的部分,在评价的部分应采用激励性语言。
  
  四、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这是发展性评价的意义所在。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甄别和选拔,而是在于如何通过评价来促使被评价者改进,促进其发展。因此,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应根据信息收集后的分析报告,根据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达出来,制定改进计划。通常,改进计划中注意学生发展优势领域方面的特征向其发展不足的领域迁移,以促进其潜能获得不断的发展。
  (责任编辑孙晓雯)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