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作者:程玉琴




  一、对传统观点的回顾
  
  每一个学外语的人都可能体验到母语对二语习得(Second Langnage Acquisition SLA)所产生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到底是积极的正面的影响,还是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呢?传统的语言学观点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或者说母语干扰了二语习得,(Ellis 2004)相信第一语干扰的存在,他认为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会强烈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最明显的证据就是第二语言中的外国口音(foreign accent),好比法国人在说英语时他的英语听起来仍然像法语,而且第一语在第二语习得中通常扮演负面的角色。
  母语对二语习得真的只起消极作用吗?本人认为所谓母语负面影响说或国语干扰论都是片面的,不能反映语言学习的本质,也没有揭示母语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拿long time no see这句英语来说,严格地说,它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是中国式英语,但是究其实质来说应该是母语“帮助”学习者完成了交际任务。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初级和中级阶段,由于学习者的母语水平与外语水平相差悬殊,总会在情急之中或不得已的情况下“借用”母语知识来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交际目的,这即是学习者的一种策略,也是二语习得进程中的一段必经之路。因此,母语对外语学习来说,不应该说是只起“负面影响”或“干扰作用”,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正面影响”和“帮助作用”。
  
  二、语言共性促进二语习得
  
  世界上的语言种类繁多,且分属不同的语系。尽管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大小不等的差异,但在本质上说语言是人类共有的属性,与人类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是人类表达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具有共性,正如Fromkin和Rodman所指出“语言学家们对世界上的数千种语言的调查工作做得愈多,对它们之间的差异描述得愈详尽,就愈发现这些差异是有限的,而语言普遍现象(Linguist Universals)则涉及到所有语法组成部分,涉及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涉及到语法规则的表现形式,这些规则构成了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nnnar),而普遍语法则是人类每一种语言特定语法的基础”。(Fromkin and Rodman1998,28)
  语言的共性大致有以下几点;
  1.所有的语言都使用有限的离散语言,它们相互结合构成有意义的成分或单词,这些成分或单词可组成无限的句子。
  2.所有语法都包含了构词及造句的规则。
  3.所有语言都有类似的语法分类(如名词、动词等)。
  4.语义普遍现象存在于一切语言之中(如“男”和“女”、“动物”和“植物”等)。
  5.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方式来表示过去时间,否定、疑问和命令等概念或句式。
  6.说任何一种语言的人都能创造和理解无限多的句子。
  7.任何一个儿童,不论出生在何时何地,不论种族、地域、社会或经济状况如何都能学会任何一种他所接触的语言。
  以上这些反映了语言的共同特征,与二语习得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在学习和掌握词语的过程中,不论是否意识到他(或她)对上述语言普遍现象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即通过事物的个性认识了事物的共性。当他(她)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时,就会把他通过母语而获得的对语言共性的认识,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二语习得中去,从而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并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者的母语背景为他的外语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说人类语言的共性对二语习得是有促进作用的。
  就拿中国人学英语来说,学会了汉语拼音,对英语语音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懂得了汉语语法,有助于理解英语语法;掌握了汉语阅读和写作技巧,对提高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有触类旁通之效。由此看来,母语知识和技能对外语学习是有帮助的,母语对二语习得是有正面影响的。至于口音问题,笔者认为它是一种发音习惯,通常不会给交际造成困难,因此,算不上是什么负面影响。
  
  三、对“母语干扰”现象的再认识
  
  二语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到现在这一领域发展迅速并在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其显著成果之一就是对“母语干扰”现象有了新的认识。以Selinker(1972)为代表的语言学家认为:不应该把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看作是 “干扰”(Interference),而应该看作是一种“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一种“策略”(strategy)或是一种“调解”(Intefiession)。对学习者来说,其主要任务不是去克服国语的“干扰”或“消极转移”,而是在认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策略”或“调解”手段,尽快掌握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Felix(1980、107)指出:在自然环境下,第二语言习得的造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资料显示,母语干扰并不构成这一领域中一个主要的课题……对我来说,我会舍弃干扰的概念,因为它不过是二语习得中自然且无法避免的现象罢了。
  Newmark虽然承认“干扰”的存在,但认为它是无关紧要的,只不过反映了学习者缺乏目的语知识罢了。Newmark和Reibel提出了“无知假说”(ignorancehypothesis)……一个人会说一种语言,如他的母语,但在学习一种新语言的初始阶段有许多东西他还没有学会,他除了用他所知道的去弥补所不知道的,还能做些什么呢?对那些会说目的语的观察者来说,认为学习者顽固地用母语来代替目的语。但从学习者的观点来看,他所做的一切正是他力所能及的,为了弥补学习上的差距,他得求助于已有的知识(NewmarkRukd 1968,159)。
  根据语言习得理论,二语习得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参与的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将采取必要的策略,对所获得的外语资料进行梳理和储存,并对已有资料加以利用,“策略”是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干扰”和“策略”并不是互不相容的两个概念,所谓母语“干扰”造成的错误并不是源于母语的“消极转移”,而是源于母语的“借用”。如中国学生常说“People moun~in people sea'’这些都是学生借用母语知识而造成的错误,作为外语教师,我们首先应该肯定学生的这样“借用”和冒险精神,因为这种精神有助于学生最终学好目的语。
  在国际语言学界许多学者对母语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发表过不少颇有见地的论述。Corder(1978)认为,母语能帮助学习者沿着二语习得的“普遍道路”走得更快;Krashen(1981)指出,当学习者没有足够的目的语知识表达交际目的时,可以用母语去启动话语。Mclaughlin(1978)和Taylor(1975)则说,使用母语只不过是普通心理过程的一种表现而已——即依靠以前的知识促进新的学习。Euis(2004)指出,行为主义的“干扰”观念必须扬弃,认识框架内的“借用”或“调解”观念,则应该成为二语习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为了研究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的关系,笔者在一所小学和一所高中进行了实证调查。随机抽取引100名小学生(四、五年级各50名)和60名高中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的英语和语文成绩,从学生成绩来看(特别是小学生),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中有85%的英语成绩也好,而只有不到10%的学生英语成绩差。由此看来,学生的母语学习并没有给外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相反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
  
  综上所述,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和技能对外语学习来说不是负面影响,也不是起干扰作用,而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过去那种把外语学习中的错误归咎于母语“消极转移”的观点是不符合外语学习的实际情况的,也是有违于二语习得理论的。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是不可忽视的学习基础,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它能帮助学习者梳理所获得的语言输入,并使学习者的语言使用达到最高水平。
  (责任编辑关燕云)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