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中介语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作者:张莎莎




  一、中介语理论及其意义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的概念。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中介语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静态语言状况;第二层意思是指学习者从零起点开始不断向目的语靠近的渐变过程,也就是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轨迹,这个过程是动态的。即“共时”和“历时”的统一。此后,他注意到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自觉地建立一个既依赖母语、却又不同于母语和目标语的语言系统,并提出“中介语”这一概念。根据塞林格的定义,中介语既可以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即一种特定、具体的中介语言语,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每一个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在形成其特有的、独立的语言系统。
  
  二、中介语的特点
  
  塞林克就中介语的特点归纳了五点。(1)可渗透性:在任何阶段构建成二语习得者的规则都不是固定的,这些规则有待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2)动态性:中介语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但这种变化不是从一个发展阶段直接跃至下一个发展阶段,而是逐渐地改变过渡阶段的系统来适应关于目的语的新的假设。这种动态性也体现了中介语内在的不稳定性和接受变化的倾向。(3)系统性:尽管中介语具有可变性,但它同样是由一系列规则组成的。这些规则在体系上虽然不同于目的语完善的语法体系,但其自身构成了一系列的过渡语言系统。(4)反复性:指中介语在逐步向目的语的规范运动时而出现的反复和曲折。(5)石化现象:指中介语在总体上总是达不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
  
  三、中介语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掌握中介语理论和中介语特点,对于外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中介语是一种受规则支配的、系统的语言,这就意味着中介语能够通过教学而产生系统的变化,从而更加接近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因此它启示外语教师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对教师课堂语言输入的启示
  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完成的,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外语学习者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提供高质量的、多样的、有难度的目的语输入。在外语环境下,情况更是如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供的目的语模式至关重要。这些模式不仅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而且能对学习正确的语言使用习惯加以巩固和强化。在课堂上,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提供目的语模式,同时这种模式应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种形式的,使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语言运用都能逐渐地向目的语靠拢。而且,通过对中介语理论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地调节和灵活运用手中的教材,增加目的语输入的强度和难度,避免低层次的无效重复,提高中介语的质量。中介语理论能帮助教师认识到母语在外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适当地使用母语解释语言学习中的难点,引导学生逐步过渡到用外语来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加快学生外语思维的形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设计的制定的启示
  众所周知,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有固定的次序,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设计也应当充分考虑这种固定的次序。中介语的发展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进行的,教学计划在兼顾认知和学习的前提下,应适当地强调习得,为学生创造习得条件。而且,外语教学在注重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重视语言应用和语言能力的发展,逐步改进和发展中介语。
  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和记忆能力对中介语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当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相当认识和分析能力的学生时,过于简单的学习内容和机械性的重复练习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与他们的认识能力相符的学习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依靠学生自己的思维和分析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些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练习形式,促使他们的语言运用变得更加准确。学生对社会生活都有一定的体验,他们对语言的社会功能有较好的认识,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能够使他们的语言更加自然、恰当。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条件,使得他们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来促进自己的中介语更好地发展。练习的设计要有不同的重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当教师设计一个练习或者是纠正学生语言中的错误时,他首先考虑的是本次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这一练习是否能够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但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在这一练习中,这一练习在多大程度上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和反应能力。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对交际能力和语言的准确程度具有不同要求的练习。
  
  3.教师对学生语言运用错误的态度
  中介语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成果之一就是它彻底地改变了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运用的态度。从外语教堂的最初阶段开始,教师就期望学生的语言表现与目的语达到一致。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各方面,教师都是以目的语为标准来要求学生的。而根据中介语理论,这样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学生的语言运用是介于两种语言之间的一种自成体系的语言系统。它的发展和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符合或不符合目的语的标准来衡量它。
  中介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以自然进化的方式非常迅速地变化着。在这一过程中,可供学生模仿和对照的目的语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并不需要随时更正。教师只需尽量提供正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不断地模仿。这样,学生语言中的错误由于在语言环境中得不到巩固和强化而会逐渐消失,而其正确的语言运用形式也会逐渐确立。此外,课本、课外读物也是提供目的语模式的良好来源,其作用不容忽视。
  教师应当从中介语自身的规律来衡量学生的语言运用。区分不同的错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尤其是有规律的错误。在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所期望的语言表现就应该是学生语言的不断改进。衡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学生的语言表现,应该是判断他的语言中有多少成分是符合目的语系统的,他的这些错误是自由的、任意的,还是系统的、规则的,这些错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通过教学逐渐发展成为更加接近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这同时也说明,我们以往所采取的传统的、整齐划一的语言水平测试形式,应该逐步变成一种以不同的语体、结构和不同的语言运用模式为基础的、多侧面、多层次的语言测试形式。
  
  四、结论
  
  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他们不断地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建立一个语言系统,这一系统能够使他们理解第二语言,并且能够用其进行自由地表达。这一中介语系统不应该被认为是不完善的。一个学习第二语言的人,当他把对这种语言的知识与一个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人对这种语言的知识进行比较时,其中介语才被看作是一个不完善的语言系统。然而,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头脑中,这一系统却是相当合理的,它是一个不断向目的语接近的、灵活的、有效的语言系统。学生在自己中介语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地处理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行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的语言运用做出正确评价,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并给予合理的反馈,从而使学生的中介语系统连续不断地向前发展,直到他们能够运用第二语言进行清晰、明确、有意义的交流。
  (责任编辑李海燕)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