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音乐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作者:周新友




  音乐隶属于艺术,音乐艺术是人类艺术品中最璀璨的艺术,其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听觉直达心灵,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丰富人类的感觉,提高人的审美敏感,塑造人的高雅气质,提高音乐修养,增强音乐美的感受,是构成人的精神和人格不可或缺的。提高音乐艺术修养,与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与把握是密切相关的。
  
  一、何谓音乐艺术
  
  1.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以时间为存在方式并诉诸于听觉的艺术,由于欣赏音乐必须通过听觉来完成,它不像绘画艺术与雕塑艺术那样,能够直接描绘造型,既不能提供空间的视觉形象,也不能说明概念和思想,但音乐却是擅长表达人的情感的状态及其运动过程,音乐是主情而不是主形的,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家们通过对音乐语言的加工组织,创造了无限丰富而又有感染力的情境氛围,直达人们的心灵深处。
  2.音乐美的构成即音乐美的语言要素。主要包括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和曲式,这些要素加起来便形成了音乐作品整体艺术结构和独具艺术特征。
  旋律是构成音乐美的主要艺术手段,是由不同的音高组成,富有逻辑规律的单声部音乐进行所构成,对于大多数的欣赏者来说,欣赏音乐几乎就是欣赏美的旋律,不同的旋律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情感,如紧张、高涨、喜悦、美好、轻松等情绪状态。
  节奏是乐音时值有组织的顺序,是时间性的音乐要素通过不同的节奏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它是音乐作品的骨架,具有独特的表现意义。
  和声是由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照它的规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和声具有丰富的表情功能,具有丰富情感表现意义。
  音色是不同的声波使人们产生的听觉联想,是音乐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音乐心理学家认为音色之所以有表情功能,在于它能激发人们的联想,心理学家这一观点,在音乐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曲式也称为乐曲的构成形式,它是上述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所形成的总体,这些要素是变化多样的,而组成它们的结构也具有相应的类别。
  
  二、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及审美特征
  
  与西方音乐不同,中国民族音乐由华夏文化哺育而成,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和艺术理想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
  中华文明自远古至今延绵数千年而不断丰富,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不仅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也使世界为之瞩目。
  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开始逐渐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的音乐理论最具有代表性。
  孔子的音乐审美理想是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反对“粗俗”或过于“虚浮”,追求美和善的完美统一才能体现出理想美的极至,即“尽善尽美”这两者的完善统一,最终导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的审美标准上,即合情合理,有节有制的审美标准,孔子的这种在音乐审美上的“尽善尽美”的追求,对后世的各门类艺术理想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人们追求完美极至,追求严谨规范,即“尽善尽美”美学思想。
  道家老子提出的审美观点则是“大音希声”。在老子看来,最美的音乐是无法用感官去感受的,只有以“心”的超凡境界,才能够去领悟音乐的“真”美境界,老子的这种虚无主义的审美观,可以说是塑造中华文明的最伟大的思想源泉,老子的这种用“心”去感受的虚无的、空灵的一种境界,一种美,正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灵魂。中国人与西方人完全不同,西方人的艺术重写实,遵循的是“摹仿论”,西方人注重外在的形式美,用眼睛去感受美。而中国人则完全是追求老子思想的那种“意象观”,不注重外在形象,而是通过眼睛观照的对象,追求一种神韵,一种只有用心才能感悟到的美境,抒发自己的胸臆情怀。中国是通过外在形象,追求一种人生的感悟,是典型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审美情趣,弥漫着无法用眼观看,而只有以心才能感悟到的“神韵”,这就是意境美,是道家思想中的“道”。
  而墨子尽管承认音乐美感的存在,但他却对韵的社会功能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他认为“圣人不为乐”因为他当时看到了当时统治者为了“享乐”不仅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也会使社会经济、政治趋于失衡,墨子这种“善”的思想,这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在当今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人类艺术的大家庭中,音乐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它是运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情感,呈示心迹,音乐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我们对于各门类艺术鉴赏的审美特征的把握。
  音乐的审美特征首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抒情性和表现性,音乐之声作为情感的载体,以其表现手法直达人的心灵意绪,融人情感,其次是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节奏被称作是“音乐的生命”。韵律,则是在节奏基础上的变化,给节奏以一定的情调贯穿而形成韵律,韵律在音乐中表现为起伏变化的旋律线条,使音乐节奏更具鲜明性;其次是过程性和流动性,音乐艺术的境界,是随着时间的延进而逐一展开的,而欣赏者也正是在时间的序列过程中,获得逐渐深入的情感体验的。
  对音乐艺术的欣赏有赖于培养特殊的听觉敏感,科学的音乐欣赏理论也有助于欣赏者较好地实现音乐欣赏的构建。
  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中,需要主、客观两方面的统一才能最终完成,这是因为从客观对象而言,任何一个艺术品必须具备一个欣赏者能接受的条件,才能被欣赏者接受,正如目前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人不能领略和感受到贝多芬音乐艺术的美学价值。至今仍然不能进入贝多芬所说的“音乐要使人类的精神进发出火花”的美好境界,这说明一个要想成为一个审美主体或音乐鉴赏者,他就是必须是一个与音乐艺术相对应的具有相应审美能力的人。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我的对象只能是我某一本质能力确证”。
  对于音乐审美大致以下三种基本类型:感性层面的审美,理性层面的审美,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审美,而第三种类型才是音乐欣赏的最高层。艺术是人生的花朵,可以说没有音乐的生活是有缺陷的,人应该求真、向善、乐美,如我们的先哲所说:“兴于诗、立于机、成于乐”。在我们的生活没有理由排斥音乐。
  
  结语
  
  音乐艺术无论有多么的博大精深、空灵玄妙,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通用“语言”,我们必须掌握它。古人在这些方面已经早于我们作了很大的探索,我们需要把它挖掘、继承、发扬光大。让中国的音乐艺术以及审美价值在世界音乐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 孙晓雯)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