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作者:宋丽范




  20世纪初期,社会理论学家开始关注微观层次的现象,致力于发现人际互动的基本过程。哈佛的心理学家詹姆斯也许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科学家。他认识到,人类有将自身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
  米德对人类社会互动基本特征的理解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米德综合了新达尔文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将人类心智、社会自我、社会结构贯穿于社会互动之中。他认为,人们具有独特的心智过程,他们通过“体味而理解他人的角色”就可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为行动者可以更准确地估计他们对他人的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并进而增加与他人合作性互动的可能。随着有机体的成熟,在每一个与具体他人互动的场合中引起的暂时“自我想象”,最终可以归为某一类客体的“自我概念”。
  
  一、符号互动论的经典化
  
  符号互动论是布鲁姆提出的名词。他在米德去世后的五十年中坚持对米德思想的独特解释,形成了芝加哥学派。随之而兴起的是以库恩为代表的衣阿华学派。本文主要来阐明符号互动论的共同之处,至于他们之间的相异点,暂不作详述。
  符号互动论者极力强调人类制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凭着这种能力,人们能用一个个符号象征客观事物、思想以及事实上他们所经历的任何阶段,并进行交流。人类凭借在发音和身体姿态上获得一致意义的能力使用符号彼此沟通。人们在符号性交往中,不仅使用词汇和语言符号,还使用具有一般含义和相同理解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辅助体态和其他象征性姿态。
  人类在交往中能够互相读懂对方,预期对方的反应,并彼此调适。通过对他人姿态的解读和解释,人们进行交往和互动。米德称这种基本的能力为“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或角色领会。当代互动论领袖之一,已故的罗斯认为,角色领会意味着个体交往者在其内心深处想象接收者是如何理解交往的。斯特赖克强调指出,角色领会是“对某种社会行为中他人的反应进行揣度。”而林德史密斯和斯特劳斯强调,角色领会是“对他人思想的立场和观点进行想象性假设”。[1]如果人们没有解读他人姿态,并以这种姿态为基础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能力,互动就不可能发生。而没有互动,社会组织也就不会存在。
  总之,人类制造和使用符号,进行交往,通过角色领会,包含对他所显露的符号进行解读,进行互动;心智和自我的能力,使人类成为独一无二的物种,完全是由于互动的缘故,反过来这些能力的产生,也使得互动能够建构社会的基础。
  
  二、符号互动论对教育的启示
  
  符号互动论认为符号互动过程创造、维持和变革社会结构。如果不懂得个体间的互动过程,并且最终是它建构了社会组织模式,即使费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会明白什么是社会组织模式。符号互动论可以说对整个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帕森斯在其《家庭:社会化与互动过程》和《班级作为一种社会体系》的著作中,将家庭和班级都看作是一种社会体系。班级就是一个由几十人组成的社会组织。那么相对来说学校就算是一个比较大的社会群体。在整个学校组织中,存在着泾渭分明的两大群体,即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社会代表者,学生是文化的学习者,社会的未成熟者。一句话,教师与学生在社会学的特征上几乎完全是相背的,他们在学校组织中互为异质成员。但是他们却拥有共同的目标,都为完成这样的目标而努力。整个学校的发展都需要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互动才得以顺利进行。
  
  首先,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生个体社会化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功能。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其自我概念的形成还不够完善,因此教师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价值观、信念、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自我形象的形成就是在他人的评价中形成的,在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占有权威地位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评价的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对某个学生的评价可能会对其产生深刻影响。为了发挥评价的正向指导作用,使学生的自我概念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尽量使用规范的语言评价学生,多给学生激励性评价,少一些打击讽刺,多一些赞赏鼓励,增强学生自信,使学生获得库利的“镜中我”的良好感觉,利于其健康地成长,也会促进师生之间更多的互动。
  互动论认为,行动者能够在各种情境中进行界定、分类和让自身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调适。运用这种方法,他们就能够评估、权衡,并采取最合适的行为路线。教师也要善于利用慧眼寻找与学生共处的情境,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只有处于同一情境中,教师才能体会到学生表现出该行为的原因,才能采取恰当的解决方式方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又不乏教育意义。互动是相互的,学生也是有感情的,教师为他们考虑,他们当然也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师生互动就会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创设情境,而且还可以通过身边发生的事情,利用教材中所涉及的类似情况,引导学生共同去体验他人的想法,理解他人的观点、价值观等。
  另外,教师是社会的代表者,是受社会的委托而承担将年轻一代同化于社会中的这一教育工作的。为此,教师本身扮演的就是学生的榜样角色,他们必须向学生标明那些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文化符号(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式等)。诚然,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有其自身的各种需要,当这些需要同社会要求相抵触时,教师自然很难认同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文化。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教师必须完成社会交给的教育工作,在学生面前教师就要掩饰自己与社会不符合的一面,而显示与社会相符合的文化。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要尤其注意自身形象。就像戈夫曼所说的,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形象就是在舞台上的表演,要掩饰不利于教育学生的言行举止,将一个具有标准规范的行为的教师形象展现给学生。
  其实,学生在老师面前的形象也是在表演。例如,在一节自习课上,因为老师不在,教室里一阵喧闹,无论班干部怎么制止都闹声依旧。只听见有人说“老师来了”,教室立刻安静下来。那些原本在喧闹的同学就用手握书本或者假装写字来掩盖曾经的违纪动作。他们想用现在的表现告诉老师他们一直在认真学习。有的学生在同学面前称王称霸,而在老师面前则服服帖帖。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理解他们所使用的一些符号(包括肢体的),善于发现学生掩饰背后的东西,不能被他们呈现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拟剧理论的表演框架的主观性要求我们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正确判断他人对情境作出的定义,进而尊重对方、理解对方。
  符号互动论强调人们在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的过程中自我概念在不断地成熟,视他人态度和意向而行动的能力也会不断地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在教学过程不能忽视这一点。学生正是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能够不断地获得多重自我形象。因此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往。首先,要创设良好的班风班貌,为学生之间的交往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参加各学生团体的活动,并给予适时的指导。让他们能够在和同伴的交往中,接触到不同的观点、思想,了解到不同的性格特征,体验到不同的感受,能够在不断的交往中获得体会他人角色的能力,利于学生自我的发展。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主要舞台,也是拟剧理论中的焦点互动的场所,它在学校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课堂中的互动情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志。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教师需要使用多种交流符号。既要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又要借助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的面部表情,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感觉听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师生思维互动起来,集中感觉和视觉的注意力于讲课内容,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互动对整个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班级内部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班级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校中各层机构之间的互动过程都是维持整个学校组织的运转的条件。而在当今学校中,各个因素缺少必要的互动,因此增强学校中人际间的互动是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结构.邱泽奇译.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中国传媒报告,2004.
  [3] 张俊豪.功能主义理论及其对教育的适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