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教师教育开放性策略研究

作者:杨 琦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684年法国在兰斯首创的师资训练学校,迄今经过了300多年的发展变革。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进,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全球经济竞争、科技竞争、综合国力竞争日渐剧烈,世界各国着力培养和造就大批科技人才,教育成为重中之重,教师职业趋于专业化,教师教育面临着高学历化、开放化、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综合化的严峻挑战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正朝着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终身化方向迈进。
  
  一、当前我国现行教师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教师职前教育是以独立的、封闭的“定向型”师资培养模式为主体的。“定向型教师教育模式”是指由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对未来的教师同时进行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培养模式,也就是说,未来教师的培养任务由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承担,通过“专门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普通文化科目和教育科目、教育实践的混合训练,以达到特定的培养目标”。当前,在基础教育蓬勃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定向型教师教育模式的弊端日趋暴露:课程比较狭窄;学科程度相对偏低,培养的未来教师基础知识显得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对多种类型、多种适应能力、知识结构综合化的新型教师的需求;过早专业定向,学生来源和专业出路受到较大局限。
  因此,如果还固守现有教师职前教育模式不进行根本性变革的话,培养大批高素质中小学教师的目标很难实现。那么如何改革呢?国际趋势和社会需求已为我们指出了方向,这就是建构高层次、多元化、开放性的教师职前教育模式。开放型“教师教育模式”即“非定向型教师教育模式”,是指“完成学科专业学习后再确定从事教师工作的方向并进行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的模式”,也就是通过综合高校、文理学院或其他专门学院附属的教育学院(师范学院)或教育系科为欲获取教师资格的本科和本科后学生提供教育科目和教育实践训练,而“高层次、多元化、开放性的教师教育模式”,则是由定向型和开放型两种教师教育模式并举,共同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教师职前教育模式,即培养师资的途径是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设置的教育学院和独立设置的教师职前教育(师范)学院。
  
  二、教师教育开放性体系理念的提出
  
  在1996的年世界教育大会上,代表们一致通过了关于教师专业化的建议,教师专业化被界定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总体来讲,教师专业化具有以下特点:系统知识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技能、价值观以及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和安排。在课堂教学中,为教师提供条件,使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影响到教学实践的全过程;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官僚制度学校管理体系,为教师提供宽松的职业环境,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自治权,以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专业潜能和创新能力。为此要给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建立教师集体责任制,提供以教师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为基础的专业晋升机制,为教师创造能够进行知识结构更新的有效途径,为教师建立能与教育专家及同行经常沟通的联系网,为教师提供及时的信息资源等。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涉及到职前和职后的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师范教育已经不能承载如此厚重的内涵,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就成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我国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穷国办大教育,支撑着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基础教育,对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高师专业设置狭窄、培养模式单一等弊端也更加显露出来,教师教育多元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则成为时代对高师教育与时俱进的呼唤。其实,在走向开放的过程中,教师教育必须走综合化发展之路,已得到人们比较普遍的认可。也就是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国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三、实施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的意义
  
  在我国,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呈现出普及之势,教师职业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经过附属职业、独立职业的历史阶段,朝着专业化职业的社会地位跃升。教师职业的水平实现了由经验型、随意型向专业型的历史性转变。这些深刻的变化向我们的教师教育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国家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不再是发给师范专业毕业证书的学生就能当教师,同样要接受统一的能力考查和市场竞争;二是教师资格等级制度和任期制度,要求学校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师资,还要承担社会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学科培训、复训和规范的考核评价,更应注重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为各级各类在职教师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将成为学校的重要职能。
  
  四、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
  
  建立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工程,应结合各校和各地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稳步推进,从而最终实现。
  1.规模要适度
  这种适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数量总体上供求平衡,这主要用师生比例为标准来衡量;二是教师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人尽其才。各类教育对教师需求的层次、数量、规格是不同的,与此相适应,教师教育的发展必须以此为标准来统筹规划,尤其是要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构建适度规模的教师职后培训基地系统,实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教育的均衡发展,这种经过科学规划的规模发展是保证教师教育良性运转的前提。
  2.质量是基础
  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数量的扩张不能以损失质量为代价;二是质量的标准要与结构的层次性、多样性相适应,要多元化,这是向专业化阶段转变的关键。没有质量保障的结构性扩张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因此,教育行政决策部门应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师教育质量监督体系与评估标准,并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实施有效监督。
  3.培训基地建设要加强
  在不间断地向开放型和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转变的过程中,培训基地的稳定性尤显重要。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形成以后,培养与培训应成为教师教育的双重奏,不能厚此薄彼,此涨彼消。尤其是培训职能的发挥,更显重要。教师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必须建设稳定的培训机构和基地,形成省、市(地)、县、乡、校五级培训网络。要把省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成为本省开展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和业务指导及政策研究咨询中心。省级教师培训院校应恪守职责,拓宽渠道,自主发展。重点建设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积极探索校本培训基地建设。
  4.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宗旨
  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必须有利于形成与基础教育畅通、高效的信息反馈体系。服务基础教育是教师教育的根本宗旨。坚持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同呼吸共发展。想基础教育之所虑,急基础教育之所难,谋基础教育之所求,为基础教育保驾护航,是教师教育永恒的天职。因此,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必须有利于整合基础教育各类资源,真正实现职前职后沟通、研训一体化。有条件的地区应尽量整合本地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资源,保持与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的广泛联系与合作,及时了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形成教师教育体系自我调整与修正机制,以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
  5.教师教育结构调整必须科学规划
  要结合各地的不同情况,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因地制宜,可以先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和大中城市先行实验,根据本地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等情况,在有关学校进行试点,积累成功经验,为全面推开奠定基础。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应操之过急,而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和实际现状,有计划、分步骤推进。
  总之,建立开放性教师教育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不懈探索,积极试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也只有如此,才能开创教师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朱旭东.试论师范教育体制的国际化趋势.中国教育科研网.
  [2] 王建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政策的选择.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5).
  [3] 谢维和.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制度改革.中国教育报,2002-03-02(3).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