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师职后教育的策略

作者:苏爱民




  语文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中小学语文教师是职后教育的主力军,其职后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体的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后教育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重视入职教育,关注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中小学教师的结构已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由于职前教育的多样性,他们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意、专业能力、专业伦理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在其专业发展上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因此,加强中小学教师的职后教育,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入职期教育便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由于语文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的特殊重要性,使得对中小学教师语文教师的入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刚毕业的新教师,他们尽管有年轻人的朝气和工作热情,但角色意识、角色行为等方面的塑造与确立依然处于起始阶段。由于缺乏教育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遇到的困难比任何阶段都更为突出。形成初步的教育教学技能,能基本适应教学工作,尽快完成由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转变,得到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同,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入职教育,正视这一阶段的教师发展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入职教育。一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指导性意见。另一方面,学校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和方案,为初任教师提供有计划、有系统、适时而恰当的支持和帮助。还要为新教师配备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优秀教师为指导教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同时,新教师也必须树立自我教育的思想,自觉加强教师角色意识的培养,增强师德修养,规范教学行为,苦练教学基本功。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渗透着德育、美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民主教育、文化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对此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有充分的认识,要与时俱进,增强参加职后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新要求。
  在语文教师的职后教育中,要确立“以师为本”思想,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得到最完美的体现。2003年10月对北京、河南、宁夏三地教师职后培训调查显示,52%的人对现在的培训满意度为一般,24%的教师对现在的培训表示不满意,给出负面或中间评价的人高达76%。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职后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内容脱离实际,形式过于单一,忽视教师主体感受,缺少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教师没有话语权,处于被动状态。凡此种种,培训效果不佳,教师缺乏自觉意识就在情理之中了。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培训院校要建立有效机制,另一方面,中小学校和教师也必须高度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搞好校本研修和教师的自主学习,把教师的个人成长与学校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二、优化知识结构,强化人文素质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均衡性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相对完备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建构以人文素质为主的学科知识结构是提高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关键。语文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优化,要依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它同其他学科知识都有关联。同时,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综合化的趋势,而社会则更多的是需要“复合型”人才。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成为“通识型教师”和“百科全书式”的人,惟有如此,才能担当起语文教学的职责,发挥语文课程对其他学科的引领作用。不仅要学习掌握人类学、历史、艺术、伦理学等方面的人文知识,而且要了解自然科学和现代科技方面的知识,拓展知识的广度,增加知识的容量。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知识性的特性,但其本质特性则是人文性,其工具性和知识性无不渗透着人文性。现在,许多教师讲不好语文,学生讨厌语文教学的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语文教师人文素质的欠缺。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中,体现人文教育的基础性课程中主要有哲学、大学生道德修养、法律常识、体育、外语等,课时比重只占学时总数的25%,与国外相比,不仅课程种类少,课时比重也比较低,如日本达37.7%、美国达40%、德国达33.3%。人文教育的弱化,使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显得狭窄。因此,必须强化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特别是在职后培训中,要进行相应的人文渗透,提高广大语文教师的自觉意识、反省意识和批判意识,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坚持行动研究,形成反思习惯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最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科研来指导教育实际工作,它不仅可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正是由于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语文教师就应依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开展以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教研活动。在行动研究中既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又可以根据理论对教育实践进行诊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如此循环往复,不仅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且能加速教师的成长。首先,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做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要从课程、教材和教学的“奴隶”变为课程、教材和教学的主人,从被动的课程、教材使用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主动地去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其次,要克服研究方法的机械化,增强研究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研究过程的人文性和反思性。其三,不仅要研究物,更要研究“人”,要结合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和师生的互动关系,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在丰富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总结经验,改进教法,培养对语文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批判、反思的能力,形成批判、反思的习惯。
  
  四、强化教师职业技能,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憾也逐渐显现出来,表现为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不能将新的理念融入语文教学的实践中。除了观念、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之外,教师职业技能的欠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这种困境,在强化教师的“三字一话”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要着力培养教师将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转化到教育教学技能上来。既要重视理论的学习,更要注重联系语文教学的实际,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设定课程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首先要强化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能力。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变革教学方法对教师来讲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在新课程下,所有教师都站在了同一起点。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在教学中对自己的角色明确定位,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引导着、参与者,而不是说教者和指挥者。要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学组织者,敢于创新,大胆变革旧的教学模式,构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要善于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学情,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强化语文教学的监控环节。对教学实施有效的监控,是确保教学目标实现和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基本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把教学的全过程纳入到自己的有效监控之下,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第三要加强对语文的教学设计,除了对大纲、教材、学生、教法学法乃至教学环境进行周密的思考和“教学设计”外,还要适应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多变性,不断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培养实施教学设计的能力。并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研究学生的能力差异,根据学生认知方式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技巧、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主要体现在一个教师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机智上。一个语文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要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改革,在教改实践中不断理解、丰富、发展,追求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个性化。其二,要对语文教学充满激情。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语文是最具活力与灵性的,也是最富有情感的课程,教师只有赋予至诚和激情,才能唤起学生对课文情感的内心体验,达到美的愉悦,才能使教学充满生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语文教师要追求教学情感的个性化。其三,要善于学习和反思。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和其他学科不是一个并行的关系,它要涵盖一切,任何知识的学习和创造都必须以此为基础。知识的无限性在语文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不断追求新知,了解学科动态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才能使自己站在高的起点,才能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的总结与反思,才能有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才能有创造的动力。除此之外,还要在语言、教法、课堂组织等方面追求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鉴于此,无论是教师教育机构,还是校本研修或是教师自学,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使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