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中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人际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作者:肖啸空 李雪梅




  一、前言
  
  人际交往问题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社会现实和心理科学交叉领域,已经成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坎贝尔(Campbell,1976)等人发现,人们为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专注于人际交往过程以及由此确定的人际关系超过其他事。已有研究表明,人际关系问题是影响中学生较多的心理障碍因素之一。人际交往效能感是据班杜拉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运用而提出的。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对个体潜能的发挥具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它是人的主体因素的核心,并渗透、弥散于人类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它不仅决定了个体人生的轨迹,而且也决定了个体思维、情感、行动及其动机的模式;决定了个体在面临危机、失败、压力等否定性情境刺激时的身心反应方式。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所面临的人际压力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还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及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造成心理困惑和交往障碍。因此,自我系统中的自我效能感的能动性起着重要作用。对中学生人际交往情景中的自我效能感即人际交往效能感与人际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教育领域和压力及压力应对理论中的一项新的研究课题。
  
  二、人际交往效能感、人际压力与人际压力应对策略的概念及结构研究综述
  
  1.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概念及结构研究
  国外AndréBrouwers研究了教师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因素效度分析,检验了教师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因素效度,指出教师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在人际交往机能领域的自我效能信念。包括三个分量表:课堂上管理学生行为的自我效能,从同事中获得支持的效能,从校长中获得支持的效能。国内对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研究较少,刘迅(2004)认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效能感是青少年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情境中掌握适当而有效的交往技能的能力的自我评价。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心理结构由2个维度7个因素组成。两个维度分别是交往能力维度和交往策略维度;7个因素分别是:主动性、坚持性、灵活沟通、尊重与坦诚、理解能力、自我能力、表达能力。谢晶(2004)研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的编制,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后初步确定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的六个维度,即亲合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情绪控制效能。
  2.人际压力与人际压力应对策略的概念及结构
  国内外对人际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研究不多,国内学者王淑敏(2002)认为人际压力是在人际交往中个体自我内部或自我和环境之间失调的结果,是个体将人际环境要求评价为超过其自身能力与资源,或在人际交往中感到自身需要与价值受到威胁或未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生理和心理反应。人际压力结构主要由人际期望压力、人际冲突压力、人际挫折压力、人际约束压力和人际情境压力组成。它具有情境性、主观感受性、动态性的特点。
  应对策略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Lazarus和Folkman(1984)等人进行的开创性研究,他们根据应对的功能,将应对策略分为问题取向策略和情绪取向策略。TomCox and Eamonn Ferguson(1991)等结合应对的两种功能(问题-情绪)和两种形式(行为-认知),并参考了应对方式,对应对策略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类(韦有华,2000)。Billings&Moos(1984)从评价、情绪和问题三个功能维度上将应对策略分为5种:逻辑分析、情绪调节、情绪释放、信息寻求和问题解决(Compas et.al,2001)。Perterson(1989)、杨德森(1987)和姜乾金(1990)等从积极-消极两种维度将应对策略分为积极应对策略和消极应对策略。Charg(1998)将应对策略分为卷入和摆脱两类,但是具体到人际压力应对策略,国内仅见王淑敏对这一问题做了初步探讨,将人际压力应对策略界定为个体在人际压力情境中为减轻、控制或消除人际压力、恢复自我平衡或自我与人际环境和谐关系而作出的一系列有目的、有意识、灵活地调整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策略。其研究结果认为,人际压力应对策略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系统,由积极维度和消极维度构成,积极维度包括求助、积极转移、认知调整和主动沟通4个因素,消极维度包括攻击抵触、压抑、幻想和否认4个因素。
  
  三、人际交往效能感、人际压力与人际压力应对策略关系的研究综述
  
  1.自我效能感与压力及应对的相关研究
  有关研究表明,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在个体水平,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影响到个体应对压力的方式。自我效能高的人,倾向于采用问题应对策略;而自我效能低的人,倾向于采用情绪应对策略。Jerusalem(1990a)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特质性的个体资源,影响人们面临应激情境时使用的应对方式。他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问题定向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情绪定向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Jerusalem & Schwarzer,1989)。我国学者王才康(2002)对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问题解决、退避和忍耐三种应付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发泄、幻想和求助应付方式没有相关,也说明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刘岩(2003)对学生概括化和特异化两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与应激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特异化自我效能感(数学自我效能感)则与应激(数学考试焦虑)呈显著的负相关。在中学段的研究中,刘岩结合自我效能、应激等因素分析中学生控制源特点发现,在特定领域中,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个体对自己这一方面的能力越有信心,越是觉得应激对自身的影响是可控的,不足为惧,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就越少。
  就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来看,在人际关系压力情境下,教师一般自我效能感在精神寄托、行为解脱、否认上显著差异,低自我效能感者更倾向于采用这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在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精神寄托和行为解脱上有显著差异,高社会支持者更倾向于采用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低社会支持者更倾向于采用精神寄托、行为解脱。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策略与其教学效能感的关系,结果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教师面对职业压力更可能采取较为积极和理智的应对策略;相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低,则越可能在应对职业压力时采取被动应对的方式。
  另外也有学者对病人的效能感与压力进行了研究。Jiro Takaki等人研究了压力源、自我效能感、压力应对、抑郁、焦虑在血液透析病人中的交互作用,他们通过调节压力来减轻抑郁与焦虑,认为,在压力情境中的低自我效能感的病人比高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郁闷和担忧。
  2.人际交往效能感与人际压力及其应对策略关系的研究
  目前国外对人际交往效能感与人际压力及其应对策略关系的研究很少?熏日本学者Rumi Matsushhima和Kunio Shiomi从社会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青少年社会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压力及其应对的关系。在180个学校学生中测量了三个量表:社会自我效能感、人际压力及其人际压力应对。结果表明,社会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压力及人际压力应对呈正相关。社会自我效能感中包含了人际交往效能的因素,因此从青少年社会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压力及其应对的关系研究中表明,中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人际压力与压力应对是有一定相关的。而国内还没有这三者结合的研究。
  
  四、从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看未来研究方向
  
  从研究内容上看,对自我效能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学生的学业效能及教师的教学效能、职业效能等方面,尤其是学业效能的研究很多。然而学生除了学业,其人际交往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即使在学业效能中,也要涉及到人际交往效能的一些因素。而已往的研究忽视了这方面内容。因此人际交往效能感将会是以后研究的一个取向。
  从研究效能感的作用影响来看,大多数研究只局限于效能对行为表现、成就和动机影响的研究,关于效能对其他变量之间关系调节作用的研究还很少。尤其是对人际交往效能感与人际压力及其压力应对策略关系的研究。因此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人际交往效能感在人际压力与人际压力应对策略中的关系和作用。
  从研究方法上看,方法较单一,缺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关于效能感的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法,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以编制量表的方法来研究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教师教学效能感等方面,以主观的自陈式量表虽然能较好地反映效能感,但方法上过于单一,不能全面地反映研究内容。实证研究少,没有对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实证性研究。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自我效能感与学生学业成绩及其他关联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内部心理机制的探讨(如榜样示范中同性和异性同伴的影响差异)上,而有关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研究薄弱,更没有对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实证性研究。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