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分析

作者:李 萍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能否在班级全面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成败起到关键性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学生的一切发展都是在此基础上来展开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当前中小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因此,在中小学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十分必要和重要。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迫切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角色中的误区
  
  班主任如果能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工作有机结合,就可以及时发现把握问题,引导教育学生,将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但从具体工作实践来看,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角色扮演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1.角色模糊
  工作职责要求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其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内容,但有些班主任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自己的重要职责,当然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缺乏明确规定;有些班主任知道要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长期以来习惯于常规德育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方式渠道等缺乏了解,对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巧掌握得不够系统和深入,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缺少预见性,严重影响教育有效性。
  2.角色冲突
  班主任在班级乃至学校都处于重要位置,他们要同时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班主任在角色间存在冲突。在学校层面上,他们是助手,是贯彻者;在班级层面上,他们是协调者,是组织者;在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层面上,他们是联系者,是为人师者;在学生层面上,他们是朋友,是咨询者等等。班主任在这样的“角色丛”中,很难满足每个角色的社会期望,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就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班主任角色内也存在冲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对班主任的角色期望是不一样的,就拿家庭来说,不同的的家庭对班主任的期望都不一样,有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在班主任的教育下成人成材,有的期望成人就行了,有的期望成材就行了;有的家长期望班主任对自己的孩子要严格管理,有的则无所谓,有的甚至不要班主任太严格,这些不同的角色期望,常常会使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感到无所适从。
  3.角色错乱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在专家和校长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一些班主任将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看成自己的事,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领导功能弱化。一些班主任随意安排、改变心理健康内容,越俎代庖,忽视了团、队干部的主体作用和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骨干作用,以及其他老师的参与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些班主任不是扮演多元型的角色,而是单一型的角色,仅仅扮了一个“学科老师”的角色;不是扮演对话型的角色,而是权威型的角色,仅仅在起一个“班级警察”的作用;不是扮演开放型的角色,而是封闭型的角色,忽视对学生发展潜能的挖掘;不是扮演科研型的角色,而是经验型的角色,不能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现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创造性地指导学生;不是扮演保护型的角色,而是打击型的角色,个别班主任过于在意个人、班级的评优评先,对学生缺乏爱心,对“问题学生”充满敌意。如何解决上述班主任在角色方面的种种问题,使他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成效,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班主任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
  
  1.宣传者、鼓动者的角色
  班主任要做全面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鼓动者。班主任应该认识到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新视角,这种新视角注重正常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的发展,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班主任应配合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发动工作,与广大教师共同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班主任要做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鼓动者。班主任要做到既求真务实,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又开拓进取,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康,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全面提高心理素质,真正扮演好一个转变教育观念的宣传鼓动者角色。
  班主任还要做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鼓动者。班主任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反应,通过合适的渠道向学生讲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认识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节,自我保护,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2.规划者、组织者的角色
  班主任要规划并构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由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班主任指导下的班级合力;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计划;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评价。班主任要通过发挥纽带作用,使班内外、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形成班级教育合力;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特点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班主任要做班级各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组织协调者。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能仅仅靠专职心理教师,“按照目前我国的状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都由专业的心理学工作人员来完成,显然不切实际”。班主任要充分运用家庭、学校、社会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利资源。一方面,班主任应该加强和团、队干部、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及本班的任课教师的联系,把他们组织成为一个团结、合作的教育集体;另一方面,班主任还要与家庭取得密切的联系,争取他们的配合,共同教育学生,促使学生在心理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参与者、示范者的角色
  班主任要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良好的班集体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班主任要把班级塑造成有利于所有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乐园。班集体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班主任要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班级生活的乐趣,使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使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才能,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班主任要以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进行团体辅导。研究者认为:“主题教育是班集体心理辅导的最佳途径。”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班主任和学生的共同分析、研讨心理问题的氛围,有利于疏导学生心理困惑及矫正学生的不良心态。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同学间的互补,使学生放下心理负担,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从而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班主任要关注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对个别有心理困惑学生的帮助,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了协助心理辅导员达到辅导目的,班主任也要掌握一些心理辅导的技巧,并根据来访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问题特点,灵活地选择辅导技巧,使之尽可能符合来访学生的需要,成为有效的辅导。
  班主任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更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班主任首当其冲地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是因为班主任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优秀的班主任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情操品质、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等。无数教育工作实践证明,班主任的工作自始至终是以教师的人格影响学生人格的相互作用过程,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每一个班主任都应充分认识自身人格修养的重要性,努力地实现人格的提升,用自身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