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关注学生的感恩教育

作者:丰根凤




  人生在世,无时不在接受着来自各方的恩惠,父母有恩于我们,师长有恩于我们,国家有恩于我们,社会有恩于我们,大自然有恩于我们。人人都应当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现在许多青少年对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同学的友情,社会的救助等麻木不仁,熟视无睹,他们普遍缺乏感恩意识,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重视青少年感恩教育意义重大。
  
  一、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家庭缺乏感恩教育。中国自古就有“水往下流”的传统,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最无私和博大的。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不求什么回报,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边行动”。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强烈愿望的驱使下,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现在有许多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父母的溺爱也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父母应教育子女不能只会接受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
  2.学校德育缺乏感恩教育。多年来,学校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升学率。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有限的教育资源在教学和育人之间远远侧重于教学,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被评为校、市乃至省“三好学生”,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范围。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与学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小学、中学校园中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了,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这是学校德育的重点所在,也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原因。
  3.社会“感恩意识”淡化的不良影响。由于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状态,金钱和利益的权衡、自私与自利的贪婪不仅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而且蚕食着人们的良知,给涉世之初的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北京保安员冯志飞为救一落水女子被河水吞噬,面对逝去的恩人,获救女子反问“谁让他救我的?”重庆开县农民金有树救了19人,有的获救者不但不感恩,反而还说救人者是为了奖金;沈阳一名17岁的少年韩磊,为了救一名溺水的20岁青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获救者却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英雄家属明确表示不要赔偿,只希望对方能提供证明,可获救者始终不肯露面……这样的环境怎能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社会应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从而使人们在感恩的氛围中共同走向和谐。
  
  二、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内容
  
  感恩意识并非与生俱有,而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
  首先要教育青少年知恩。如果一个人不能知恩,就不可能感恩,因为感恩的前提是知恩。感恩教育应让青少年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因此,教师要细心地引导学生去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帮助学生挖掘出恩惠的价值,让学生知恩。要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理解师长的教导之恩、珍惜同学的帮助之恩。只有知恩的人,才不会抱怨社会的不公,才会对家庭和社会有责任感,才会用真情回报社会和他人,才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次要教育青少年感恩。当我们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就已经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开始享受前人创造的科技、文化成果了。感恩教育要让青少年学会真诚的感谢,要让其明白,我们受恩于人后,切勿忘了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使我们有机会看到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感谢师长的教诲,教授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培育我们成长;感谢好心人的捐助,让我们走出困境,帮助我们成才;感谢社会的稳定,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安宁和秩序;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给我们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环境和自由生活的舞台。感恩教育要让歌中唱道的“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谢朝霞捧出的黎明,感谢春光融化了冰雪,感谢大地哺育了生命,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感谢生活赠友谊爱情,感谢苍穹藏理想幻梦,感谢时光常留永恒公正……感谢这一切一切的所有”成为青少年的共识。
  再次要教育青少年报恩。感恩教育要让青少年理解,报恩是一种品德,要牢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这是人的基本素养。报恩也是一种责任,当你有能力时,一定不要忘记报恩,尽力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报恩可以在力所能及和必要的时候“回报”施恩者,也可以报答、帮助他人和社会公众,这对施恩者无疑是最大的报答。要让青少年明白,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称得上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老师的细小帮助、对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正是报恩的表现。另外,报恩不是哥们义气,要在自己力所能及和社会法律道德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不能因报恩而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公众利益。
  
  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举措
  
  1.感恩教育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需要从成人社会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作为教师责无旁贷地应该做好“感恩”榜样。教师要求学生学会感恩,感谢父母、感谢教师、感谢朋友、感谢任何一个帮助你的人,就应该首先要求自己具有感恩意识,就要感谢党和政府对教育的关怀和重视,感谢学校给了我们展示才华的舞台,感谢领导的关爱和信任,感谢同事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感谢家长的尊重和配合,感谢学生给予的快乐和希望……总之,教师只有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和工作,才会更加敬业、甘于奉献。教师的心存感激,往往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能让学生在今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或者走向社会的大舞台以后,特别是将来手中有了权力和资源的时候,会想到要感谢给过自己帮助的任何人,会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人和社会,会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珍惜。人人学会感谢、学会关爱他人,我们这个社会就能更加和谐美好。
  2.感恩教育要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和多种途径开展。感恩教育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一是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在知、情、意、行的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二是要围绕德育与生活的交点,注重让青少年学生感受生活,实践生活,亲历过程,给学生布置“感恩作业”,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感悟、震撼。三是要通过“读、看、听、算、说、写、做、行”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会感动。“读”就是选编反映人间真情的文章,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看”就是开展系列电影周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听”,就是通过感动报告会、感动主题班、团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听取别人的感动故事中学会感动;“算”就是组织学生算算亲人、师长、朋友、社会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多少;“说”就是学说感谢的话,对别人的关心爱护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写”就是以写感谢信等形式开展征文活动;“做”就是开展做一件感恩的事,如给父母过一次生日,为老师泡一杯热茶、为同学做一件好事,为敬老院送一缕温暖等活动;“行”就是结合自身实践努力,早日成才,以实际行动来感谢来自各个方面的帮助和关心。
  3.感恩教育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一方面,知恩、感恩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深化过程;另一方面,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感恩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从而使青少年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为将来顺利融入社会打下基础。让青少年学会感恩,要从家庭、学校开始,教育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一句谢谢,一次拥抱,一个电话,一封家书,只要举手之劳,就会让他人开心、自己快乐。
  4.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首先应该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虽然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加强青少年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是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做到“三位一体”,互相衔接、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合力。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