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课堂教学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作者:廖靖宇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建立比较公正、合理、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使评价结果尽量贴近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是摆在教育管理人员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依据长期从事教学管理的实践经验,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常见的课堂教学质量的定量评价方法,总结出比较公正、合理、科学的定量评价方法及综合评价模型。
  
  一、课堂教学质量的定量评价方法
  
  为了讨论方便,我们以一个教学班为单位(一个样本)。设某班有N个学生,n个任课教师(简称“教师”);X表示该班第j个学生对第i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始分,i=1,2,…,n;j=1,2,…,N。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课堂教学质量的定量评价方法。
  方法一:简单平均法。某班某教师的评教分等于全班学生对其评价的原始分的平均值。
  方法二:折中平均法。某班某教师的评教分等于全班学生对其评价的原始分减去一(或若干)个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的平均值。
  方法三:剔除异常值平均法。某班某教师的评教分等于全班学生对其评价的原始分减去异常值(若有的话)的差的平均值。所谓异常值(也称离群值),是指一组数据中相对其平均值的距离超过规定范围的数据。判断异常值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常用的有:三倍标准差判别法,t检验准则,肖维耐(Chauvenet)准则,格拉布斯(Grubbs)准则,狄克逊(Dixon)准则等方法。经验证,Dixon准则的效果较好。
  采用Dixon准则剔除异常值的步骤为:(1)将原始分X由小到大排序为X,X,….X计算临界值D和D′(文献附表8);(2)规定差错概率α,在“Dixon准则临界值表”中,查出临界值D(N);(3)当D′>D,且D′>D(N)时,X为异常值;当D>D′,且D>D(N)时,X为异常值;否则,无异常值;(4)若X或X有一个是异常值,将其剔除后,对余下的N-1个数据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无异常值为止。
  方法四:相对标准计算法(对“标准分”而言)。将某班评教分中最高的教师(称“教师A”)的分数视为100分,则该班其他教师的评教分=(该教师的评教数教师A的评教数)×100。
  方法五:评价量数计算法。评价量数e:e=Y,i=1,2,…,n;j=1,2,…,N (1)
  其中Y表示第j班第i个教师的评教分,表示该班全体教师评教分的平均值,e表示该班第i个教师的评价量数。e是一种表示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它可以对被评价者依得分多少进行排序。
  方法六:标准分计算法。
  (1)Z分数:Zi=(i-)S,i=1,2,…,n (2)
  其中=X,
  S=分别表示某班全体教师评教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和分别表示该班第i个教师评教分的平均值和标准分。
  (2)T分数:T=AZ+B,i=1,2,…,n,(3)
  其中T表示某班第i个教师评教的标准分转换为百分制的分数;A、B为参数,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常见的有高考900分制分数:T=100Z+500;150分制分数:T=20Z+90;100分制分数(符合人们传统习惯60分及格的分数):T=8Z+75。 (4)
  方法七:标准分正态化转换法。所谓正态化转换,是指不论原始分是否服从正态分布,依据其在样本中的相对位置,按照正态分布的原理把其转换为标准分,从而以非线性的方式调整了标准分的分布状态,使该分布服从或趋近正态分布。设X是某班第i个教师的评教分,记该班教师中低于X的教师人数的比例为P,则正态化转换公式为:Z′=Φ(P) (5)
  其中Φ(P)是标准正态分布累积概率分布的反函数,在标准正态分布表中由已知的P查出标准分Z′。
  方法八:标准分加权计算法。记
  αS,当S>.1,当S≤.
  j=1,2,…,M (6)
  其中α表示某教师在第j班的评教分在计算综合评教分中所占的权重系数,S表示第j班全体教师的评教分的标准差,表示参与评教的各班教师评教分的标准差的平均值,M表示参与评教的班级个数。
  
  二、课堂教学质量定量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方法一、二、三在同一个班中都具有可比性和可加性,但在不同班中都不具有可比性和可加性。经验证明,Dixon准则效果好,且计算简便。方法四、五在不同班中都具有可比性,但都不具有可加性。
  方法六更优越,在不同的班中也具有可比性和可加性。原因是标准分不改变原始分的分布形态。特别地,当原始分服从正态分布时,Z~N(0,1),T~N(75,8)。并且Z、T的分布不随班级的变化而变化,即Z分数和T分数将各个班的原始分服从的不同的正态分布分别转换成标准正态分布N(0,1)和正态分布N(75,8)。标准分是具有标准单位的一杆公正称,用它计算出的结果更科学。
  标准分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也有缺点。标准分是在原始分服从正态分布(人们往往这样认为)的前提下才有效。而原始分大多不服从正态分布,故Z分数和T分数计算的结果均有一定的误差,且范围越大误差也越大。而方法七正是克服了方法六的不足,它把非正态分布的数据转换成正态分布,不仅具有可比性和可加性,而且使用范围可以不受限制。
  方法八不是一种独立的评价方法,而是一种权重系数。它适用于评教范围比较大的情况(如全校性评教),便于对众多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排序。实际上,方法八体现了“就高不就低”的激励机制。
  总之,上述的方法都有优点和不足,哪一种方法单独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定量评价模型都是不科学的。下面笔者给出一种由方法三、七、八综合而成的比较公正、合理、科学的评价方法(简称“课堂教学定量评价综合法”,其计算步骤如下(以“计算第j班第i个教师的评教分”为例)。
  (1)利用Dixon准则剔除异常值(若有的话),计算教师的评教分X。
  (2)利用标准分正态化转换法(5)式,计算教师的标准分正态化Z分数:Z=Φ(P)。
  (3)利用标准分加权计算法(6)式,计算教师的评教分在计算综合评教分中所占的权重系数α。这时,该教师评教分的加权标准分为Z′=αZ=αΦ(P)。如果同一个教师讲授多个班的课,那么,该教师的综合的加权标准分等于其授课班级的加权标准分的平均值。
  (4)计算教师的综合评教T分数:T=8Z′+75。 (7)
  一个教学单位的所有教师,根据综合评教T分数的大小可以进行科学的排序。“课堂教学定量评价综合法”具有三大特点:可加性、可比性和激励性。
  
  三、课堂教学综合评价模型
  
  课堂教学评价通常是以定量评价的分数作为最终的结论,这是不全面、不科学的。该分数虽然也能反映每位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但它缺乏“好”好在什么地方,“差”又差在哪里等文字描述的综合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定量评价为基础,以文字描述的综合评价为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结果和数据分析相一致,使评价结论更加具体、真实、可靠,从而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可信度和有效度。如何才能得到上述的综合性评价?笔者认为,一个教学单位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广泛采集评价信息,统计分析和处理信息。
  (2)课堂教学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应有任课教师、学生、同行教师、教育专家、教育管理者、社会人士及学生家长等多类型人员组成(其中任课教师的自评不可忽视),还要注意不同类型的评价主体与评价指标合理地配对,且尽量避免引发评价偏差的“人为因素”。不同类型的评价主体得出的量化数据,均采用“课堂教学定量评价综合法”进行处理,并按各自的权重进行综合。定性评价应采用网上访谈、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检查教师的教案、班级的教学日志、学生的作业和听课笔记等多种形式,最后,对每位教师给出定量、定性和质的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的结论。
  (3)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时代性,更新观念,应重点突出改进、形成和发展等功能,淡化鉴定、选拔和分类等功能。为了达到课堂教学评价应有的目的,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务必要准确表达、合理解释、慎重处理和使用评价结果。一是把教师的评价材料分成“公开”和“保密”两类。公开的可公示,保密的只与教师本人见面。二是把综合评价及时反馈于教师。其中,定量评价的结果最好不是具体的分数,而是采用分等不排队的方式,综合评教T分数在区间[0,60]、[60,15]、[75,90]、[90,100]中的,分别定为不及格、及格、良好和优秀,并向教师反馈有关评价信息(如评价指标、数据处理模型、单项平均值、标准差等)。定性评价应与质的评价相结合,要最大限度地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不仅要指出教师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而更重要的是帮助其在需要改进的地方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或建议。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关燕云)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