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非语词沟通探析

作者:苏连升




  在人际交往中,根据沟通手段的不同,可以将沟通划分为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目前语词沟通是人类最精确、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也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沟通形式,但在实际交际中语言和非语言成分是混在一起的,在文字之外还有一些隐蔽的、感官维度上的信息传递。沟通双方的接触包括两个部分:内容部分和相关部分。内容部分由语言表达主题内容,相关部分提供了解释内容的框架,多为非语词形式,非语词沟通才能真正地反映出说话的准确思想和感情,在沟通中起到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的作用。在这里我们主要对非语词沟通进行探讨,对学校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非语词沟通进行分析。
  
  一、非语词沟通的内涵及分类
  
  当今多数学者比较认同的观点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巴克提出的,他将非语词沟通方式通常分为三类:动态无声的、静态无声的和有声的。
  动态无声的非语词沟通即通过无声的动姿来沟通思想和感情的过程。主要包括目光、面部表情动作、手势语和身体运动以及其他触摸行为等无声动作,这是人们用来进行非语词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类;静态无声的非语词沟通即通过无声的静态来沟通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主要包括身体姿势(站、坐、蹲、倚等姿势)、人际空间距离、个人呼吸、身体气味以及衣着服饰等;有声的非语词声音,心理学家也称之为副语言,一般由辅助语言和类语言构成。副语言是语言的非语词方面,包括音质、音量、音调等;类语言是无固定语义的发声,如哭、笑、叹息、呻吟等。其中前两种非语词沟通统称为身体语言沟通。
  
  二、非语词沟通的特点
  
  非语词沟通在人际沟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是由它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概括起来,非语词沟通主要有以下特点。
  1.可信性
  非语词沟通方式比语词沟通有更悠久的渊源,早在人类有音节的语言产生之前,人类就有了身体语言了。相对于高度发达的口头语言,非语词符号更原始,与机体的联系更密切,它早已通过进化成为有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较之于社会性的语言更为可信,更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需求、心理状态和兴趣。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非语词性沟通信息比语词性沟通信息更可靠,其中眼神所传递的信息在非语词沟通信息中是最难伪装的。
  2.情感性
  按语义学的说法,语言存在着死板不灵活、非此即彼等不足之处,在表现富于变化的现实信息方面本身存在着缺陷。尤其因为语言的有限性不能确切地表达人们的情感状态,对一个人的感受,而在这方面身体语言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
  3.跨文化沟通
  语言由于受民族文化、地域、社会阶层、职业的影响存在着编码、代码差异,而非语言符号则不存在这一问题,我们的基本情绪喜、怒、哀、乐、悲的表达是用面部同一块肌肉以同样的方式传递的,其所传达的意义也是共通的。达尔文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一种特定的面部表情看来在全世界基本上传达了相同的情绪。埃克曼、索伦森和弗里森(1969年)发现,巴西、美国、阿根廷、智利和日本受过高等教育的被试,随着同样的情绪语词信息,做出了同样的面部表情。可见他们都能对表达的意义作出正确的区分,所以人类的基本情绪是被人们普遍分享的,受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较少,“是一种不见诸文字,没有人知道但人家全部理解的精心设计的代码”。
  4.连续性
  非语词信息沟通不像语词信息沟通,它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在人们语言交流时,每时每刻都在传递着某种信息。正如研究日常生活中互动的欧文·戈夫曼指出的,尽管一个人可能停止说话,但是他不能停止通过身体习惯动作传播。可见语词沟通是具有始终和间断性的,而非语词沟通正好弥补了它的不足。
  5.整体性
  单一沟通传播渠道是语词沟通的不足,而多元沟通渠道并行是非语词沟通的优势。非语词沟通信息的传递是“立体”的,多通道的。人际沟通双方都在以整个身体参与到信息交流之中,有助于通过多元沟通渠道的信息对比、参照获取更加真实的情境信息。像师生在课堂上的多种身体语言会同时“发射”多种信息。
  6.不受环境限制
  工作或日常生活中语词沟通有许多物理的、社会的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比如,在噪音环境下,非语词沟通受到的影响就很少。语词沟通使不相关人员有较大获得信息的可能性,而非语词沟通则不然,它具有高度的对应性,只有有意进行交流的双方,才可以完整地理解每一个身体语言信号的含义。
  此外,非语词沟通的速度完全可以由沟通双方掌握。可快可慢,并且还可以根据特定需要,随意重复一个动作或姿势。而语词沟通则不同,由于人们对语词沟通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习惯,语词沟通速度的变化和重复会导致意义的变化,使信息接受者产生误解,引起沟通困难。
  由于非语词沟通尤其是身体语言可以超越情境限制,所以在很多特定情境中,人们都是通过身体语言来实现微妙的沟通。谈到神舟六号飞船航天员的选拔标准,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沈羡云说:“一锤定音就是发射前生理、心理状态和两人的默契程度。”“默契程度”说明在神六飞船这特定的环境条件之下,两人要运用一切沟通手段进行准确沟通,而非语词沟通不受特定环境限制的优势恰恰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课堂教学中师生非语词沟通的意义
  
  在传统观念中,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主要是语词沟通。语词沟通是教师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但它绝不是唯一手段,语词沟通也有其局限性。当今大量研究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非语词沟通方式与语词沟通方式一样,同样起着传递知识、表达思想以及交流感情的作用。通过对非语词沟通的内涵、分类及特点的分析,认识到非语词沟通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1.完善语词沟通正确传递信息的功能
  课堂教学中语词沟通并不能全部传递师生间的知识信息。美国心理学家帕尔·梅立别恩的研究表明,课堂上信息总效果=7%文字+38%声音+55%面部表情。教师创造性地运用非语词沟通方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正确理解教师传递的信息,并能迅速掌握。
  2.替代语词沟通
  课堂教学的客观环境是教师选择语言媒介的重要依据,在一些教学情境下,非语词沟通方式可以代替语词沟通方式,并且发挥得作用更好。如在课堂上,老师赞许的目光、鼓励的眼神可以鼓起胆怯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进而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在共同的语义背景下,教师往往可以用身体语言来代替口头语言,有时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塑造良好教师形象
  教师的非语词沟通方式,尤其教师的身体语言可以塑造教师的良好形象,影响着学生对教师形象的认同。教师的
  非语词沟通表达方式,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人格与气质,这些可以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课堂教学中师生非语词沟通的表达方式
  
  教师的非语词沟通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现对常用的几种进行分析。
  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由脸的颜色、光泽、肌肉的收展以及脸面的纹路和脸部各器官的动作组成。教师的面部表情是最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地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运用恰当的表情,正确地传递知识信息,进而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师生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应该自然大方,温和适度,宽容大度。
  2.目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理学家的大量科学研究证明,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它能够表达出许多语言不易表达出来的复杂、微妙的信息和情感。在教学中,师生目光的交流可以发挥传递信息、组织教学的功能。在师生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要恰当运用自己的目光,通过目光表明自己的真诚、学识、人格及修养;和学生目光交流过程中要明确,变化自然,不要飘忽不定;还要注意与口头语词沟通方式以及其他非语词沟通方式的配合运用。这样可以实现师生良性互动。
  3.体态语与人际空间距离
  体态语包括身体运动与身体姿势。体态语包括头语、身姿和手姿。体态语既可以支持、修饰语言,又可以表达肯定、批评、默许等意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举止得体、稳重洒脱的身姿配以有声有色的口语传递信息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人际空间距离是指身体位置移动而引起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的改变,它也传递着某种信息,表达某种情感。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对交流具有重要影响。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相距一尺左右,会给人以亲切感。
  另外,副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要注意辅助语言的运用技巧,使之准确表达语词的意义和所具有的情感。教师还要在特定课堂情境下运用类语言来传递信息,类语言传递信息既可起积极作用,又可起消极影响,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握分寸。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充分把握和理解对方的非语词沟通信息,只有师生双方准确接收到对方信息,才能形成良好师生沟通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教育效能。
  (参考文献本刊略)(责任编辑关燕云)